昨夜清霜重,念此山中客。
落叶聚堆床,暗虫吟败壁。
泬漻天宇肃,疏林风瑟瑟。
曳杖挂诗瓢,悠然适所适。
息心归冥漠,山深万籁寂。
散发排天闼,叱咤鞭龙脊。
何时共采药,相与对晨夕。
月夜供洪崖,啸吟铿金石。
曾几(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使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歷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歷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復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爲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干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寄空同山中道士》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曾几。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昨夜清霜重,
念此山中客。
落叶聚堆床,
暗虫吟败壁。
泬漻天宇肃,
疏林风瑟瑟。
曳杖挂诗瓢,
悠然适所适。
息心归冥漠,
山深万籁寂。
散发排天闼,
叱咤鞭龙脊。
何时共采药,
相与对晨夕。
月夜供洪崖,
啸吟铿金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寄托思念之情的山中景象。诗的开篇,清晨的清霜沉重,引发了作者对山中道士的思念之情。山中道士是一个隐居山林修行的人,作者对他的思念如同山林中的清霜一般沉重。
接着,诗中描写了山中道士的居所。床上积满了落叶,墙壁上有着虫鸣声。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道士的清贫和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诗中的描写转向天空和林间的景色。天空湛蓝肃穆,林中的风声沙沙作响。这些描写营造了安静祥和的山林氛围。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道士在山中的自在生活。他手持拄杖,挂着装有诗文的瓢,悠然自得地适应着山中的生活。
随后,诗中描写了作者内心的宁静感受和山林的寂静。作者将心思抛开,归于宁静的冥漠之中,感受到山林深处的万籁寂静。
最后几句表达了作者对与道士一同采药并共度晨夕的期望。在月夜下,共同前往险崖采药,在山林中吟唱。这些意象象征了与道士一同修行的愿望和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山林中的景物和道士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山中道士的思念,以及对宁静与友谊的向往。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物描写,展示了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山林生活的赞美。
柳眼开何媚,蒲芽长得伸。寒花方谒日,新燕已参春。
晴日烘开栗玉葩,懶随霰雪送年华。淮乡地冷开虽晚,竟是人间第一花。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国命在礼。君命在天。陈诚惟肃。饮福惟虔。洽斯百礼。福以千年。钩陈掩映。天驷徘徊。雕禾饰斝。翠羽承罍。受斯茂祉。从天之来。
乍听归燕语窗栊,催放莲灯万炬红。扫尽妖氛春色外,唤回和气雨声中。时机翻覆须天定,人事扶持愿岁丰。幕府贤劳愧群彦,吟诗留俟采民风。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绿,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