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照玉堂金炬莲,地官董正职尤专。
常经要足邦中赋,胜算犹烦马上鞭。
黄阁少须持紫橐,黑头早已继青毡。
方今讲论肥民策,不数横流地上钱。
刘过(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復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崑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明陈谔《题刘龙洲易莲峰二公墓》)。有《龙洲道人集》十五卷。事见元殷奎《復刘改之先生墓事状》、杨维桢《宋龙洲先生刘公墓表》、明万历《崑山志》卷三。 刘过诗,以原八千卷楼藏明嘉靖刊《龙洲道人诗集》(十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龙洲集》(简称四库本)、《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汲古阁影宋抄本《宋群贤六十家小集·龙洲道人集》(简称六十家集)文字与《江湖小集》基本相似,酌予出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寄李侍郎》是宋代刘过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未照玉堂金炬莲,
地官董正职尤专。
常经要足邦中赋,
胜算犹烦马上鞭。
黄阁少须持紫橐,
黑头早已继青毡。
方今讲论肥民策,
不数横流地上钱。
诗意:
这首诗词是刘过寄给李侍郎的一封信。诗中描绘了时代的局势和社会的现实情况,表达了刘过对朝政和社会问题的关切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刘过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诗词开篇以玉堂、金炬、莲等贵重的象征物品来暗示高官的权势和财富,接着提到地官董正职专横专权,暗示了官员的腐败和不公。作者进一步指出,国家的赋税负担常常超过了人民的承受能力,使得人们生活困苦,甚至需要不断劳作来筹集更多的钱财。黄阁、紫橐、黑头、青毡等词语则用以描绘官员的奢靡和享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表达了刘过对当时政策的不满。他批评当时的政府官员过于关注财政收入,而忽视了民生问题。"讲论肥民策"意味着官员们热衷于制定利于财政的政策,而忽略了民众的疾苦。"不数横流地上钱"则是对这种现象的讽刺和批评,指出政府官员对于民众的痛苦和困境漠不关心。
整首诗词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政府官员的批评,表达了刘过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担忧和希望能够改变现状的愿望。诗词以简洁有力的语言传递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展示了刘过作为文人的关注与责任感。
门客家臣义莫俦,漆身吞炭不能休。中行智伯思何异,国士终期国士酬。
但把凡身小品论,不须榻頞问星辰。女郎恋别泪如雨,遑托金针度与人。
异端岂必皆邪说,执一之偏或过中。隘与恭如失正,到头流弊亦皆同。
晚妆灯火炤楼新,重奏妍词唱未匀。遮莫帘空扉已阖,隔墙犹有听歌人。
春风鼓大江,孰能度广狭。似觉海东涛,顷刻上三硖。兹辰当改火,每岁已衣裌。岂意九派天,故絮未可匣。北顾马当矶,西睨鸿宿夹。雪浪欲沃城,无复一凫鸭。钉缆虞岸裂,阁舫惧崖压。天吴政尔骄,水伯讵敢狎。津亭叹逝翁,衰鬓侧乌幍。既昧升天行,亦缺缩地法。故畴身麦交,田事
夜色昏昏带远烟,谁家灯火待归船。小迟月上风须息,且伴白鸥今夕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