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子翩翩困下驹,春原随处小踟蹰。
可能炙背春风里,卧把青铜摘颔须。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寄怜》是宋代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借子翩翩困下驹,
春原随处小踟蹰。
可能炙背春风里,
卧把青铜摘颔须。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情感和思考。诗人以借孩子追赶小马为比喻,抒发了他对时光流转的感叹。春原之中,诗人似乎无处可寻,心中的犹豫不决和彷徨不定使他难以前行。然而,可能在春风的炙烤下,诗人蓦然醒悟,决定躺在地上,伸手去摘取青铜色的春光。
赏析:
《寄怜》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借孩子追逐小马的情景,诗人投射出自己对时间的感慨。春原随处,意味着诗人彷徨无定,不知何处可寻。然而,诗人在春风的温暖中,似乎找到了某种解脱和启示,决定躺在地上,用手去感受春光的温度和美好。这种转折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中复杂情感和追求的思考。
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抒发情感的方式,《寄怜》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纷扰和对生命中细微之处的关注。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将诗人的思考和感受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引发人们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的思考。
尘埃面目半生勤,去住浑如出岫云。腹馁谩挥求米帖,囊空徙诵送穷文。诗书满架何堪煮,徐黍盈畴政乐闻。欲办烟蓑并雨笠,原随田叟学耕耘。
先生早贵当天升,文章尔雅传六经。腹包万卷书纵横,玉堂草制群公惊。绣鞯绿发趋承明,意气已向沙堤行。出入四纪更宠荣,声华摩空郁峥嵘。坐啸十郡历九卿,视公进退为重轻。圣神天子开延英,丞辖政地思仪型。中开香火祠殊庭,石林高卧忧苍生。五载筦钥司陪京,貔貅百万环屯营。
闹中静悄悄,静中闹浩浩。侧耳听不闻,举步行不到。没譊讹,勿寻讨。鸦作鸦鸣,鹊作鹊噪。
白日流上天,牛虱无遁形。万目尽为用,而不骇日明。穴鼠夜值萤,嗾嗾相聚惊。鼠穴不日通,鼠足不日行。已矣不自识,乃此萤爝矜。鲕虾陷井坎,莫与江海争。笼禽不失飞,讵识云汉冥。咄哉浮薄儿,勉为高大营。
闲步南园烟雨晴,遥闻丝竹出墙声。欲抛丹笔三川去,先教清商一部成。花木手栽偏有兴,歌词自作别生情。多才遇景皆能咏,当日人传满凤城。
夜雨清无寐,秋虫响易哀。庭除纷叶下,树杪自风回。戎马连城发,乡书隔岁裁。路难归未得,颇觉壮心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