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年谋食亦何得,浪取穷愁只自侵。
饿死有时非正命,劳生几不愧常心。
百年此去尘埃在,万古从来意思深。
莫说山林是轻往,穷来无计得山林。
王令(一○三二~一○五九),字逢原,初字钟美,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因幼年丧父,育于游宦广陵之叔父王乙,遂占籍广陵(今江苏扬州)。少时尚意气,后折节力学。不求仕进,以教授生徒爲生,往来于瓜州、天长、高邮、润州、江阴等地。仁宗至和元年(一○五四),王安石奉召晋京,途经高邮,令投赠诗文,获安石赏识,结爲知己,遂公文学知名。卒于嘉祐四年,年二十八。有《广陵先生文集》,长期以抄本流传,分卷多寡不一。事见王安石《王逢原墓志铭》及门人刘发《广陵先生传》(见《广陵集》附录)。 王令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广陵集》三十卷(其中诗十八卷)爲底本。校以明抄本(简称明本,藏北京图书馆)、一九二二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简称嘉业堂本),并采用沈文绰点校本《王令集》校记(简称沈校)。明抄本有拾遗一卷,据以补入,编爲第十九卷。
诗词:《寄满子权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王令
终年谋食亦何得,
浪取穷愁只自侵。
饿死有时非正命,
劳生几不愧常心。
百年此去尘埃在,
万古从来意思深。
莫说山林是轻往,
穷来无计得山林。
中文译文:
一年四季都在思考如何获得食物,
却只是徒劳地增加了贫困和忧愁。
有时饥饿致死并不是命中注定,
辛苦劳作使人心中无愧。
百年过去了,尘埃仍在,
万古以来,深意常存。
不要说山林是轻易可得的,
在贫困来临时,才无计可得到山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困境的思考和对贫困的体验。诗中通过描述终年为生计奔波无果,只是增加了贫穷和忧愁的状况。作者认为饥饿致死并非命运的安排,而是人们辛苦劳作的结果。尽管在艰难的生活中,作者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努力工作,不愧对得起自己的心。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百年过去了,尘埃仍然存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世间的尘世纷扰,而万古以来,人们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从未停止。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向往和渴望,但在贫困来临之际,却无法轻易实现这样的愿望。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贫困和劳作的思考,以及对山林自然之美的向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抒发内心的感受,诗词传递出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以及对理想和追求的渴望。诗中的语言简练,意蕴深远,给人以启示和共鸣。
沈沈百尺馀,功就岂斯须。汲早僧出定,凿新虫自无。藏源重嶂底,澄翳大空隅。此地如经劫,凉潭会共枯。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历阳南望极,岸远石城危。去梦惊潮断,行吟见雁随。淮帆向风阔,楚木落秋迟。到日应间卧,公心帝自知。
造化雕镌巧,真成一洞天。曾将修蟒逐,却许蛰龙眠。石现金刚足,泉流仙客田。炷香吾道者,色体尚依然。
公子风流更可人,仙家问讯柳湖春。烦公瓮下一杯水,洗我胸中百斛尘。
均为横目民,贤否天壤异。苟怀长者心,必徇君子义。道途分两岐,书木立标识。行人免颠迷,岂不亦一惠。大泽陷项王,亡楚固天意。奈何效田父,动以绐为智。军旅比骚动,所至迟迁避。有屋空无人,有人门亦闭。隔篱缪云云,前有佳店肆。荒榛狼虎间,日暮竟无诣。嘻其孰使然,险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