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望岱岳,仁心普周被。
难与衲僧角,换却鬼眼睛。
释智朋,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黄。居衡州华药寺,建康清凉寺。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宁寺(《罗湖野录》卷四),后退居明州瑞巖。爲青原下十三世,宝峯照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四。
《偈倾一百六十九首》是宋代释智朋所写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望着岱岳山的心境以及对内心善良的追求。
诗词表达了诗人如何凝望着壮丽的岱岳山,感叹其雄伟壮观。岱岳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道教文化中的圣地,代表着崇高和伟大。这里,诗人用望岱岳来象征着向往和追求,表达了自己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敬畏之情。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仁心普周被”,表达了他内心对于仁爱之心的普及和普遍性的渴望。这句话强调了诗人希望善良的品质能够普遍存在于世间,使整个社会都充满温暖和和谐。
然而,诗人感叹道,“难与衲僧角,换却鬼眼睛”。这句诗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面对世俗的困扰与压力,他感到自己很难与僧侣一样纯净无暇,换取鬼魅般的目光。这里,僧侣象征着清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而鬼眼则象征着诗人感知到的世俗的欺骗和虚伪。
整首诗词描绘了诗人对于崇高理想和内心善良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世俗浮华和虚伪的失望。通过与岱岳山、衲僧和鬼眼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高尚品质和纯净心灵的向往,以及对于社会真善美的追求。
这首诗词充满了宗教色彩和哲思意味,通过景物的描绘和象征意义的运用,诗人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它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类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思索,同时也呼唤人们对于善良和高尚品质的追求。
忆曾守岁荆州夜,多少艰虞共济人。一纪重来仍作客,百年谁是自由身。干戈满地今犹昨,日月行天故复新。愿及春回再清晏,绿蓑永换黑貂尘。
老向人间迹转孤,参差烟火出菰蒲。数畦绿菜寒犹茁,一勺清泉手自?。榖贱窥篱无狗盗,夜长暖足有狸奴。岁阑更喜人强健,小草书成郁垒符。
路穷山百转,云拥木千章。蕞尔人间世,萧然古道场。龙神森拱卫,旱魃走祈禳。地远斋厨薄,重来剩裹粮。
紫鸾黄鹄虽别离,一举千里何难追。犹闻啼风与叫月,流连断续令人悲。赋情更有深缱绻,碧甃千寻尚为浅。蟾蜍正向清夜流,蛱蝶须教堕丝罥.莫道断丝不可续,丹穴凤凰胶不远。莫道流水不回波,海上两潮长自返。
逢九变,逢九变,须用宝刀裁。阴魄莫随魔鬼转,阳魂合赶好梨来。今已免轮回。公听取,公听取,道眼正堪开。四假身躯宜锻炼,一灵真性细详猜。有分看蓬莱。
河牵一线流不断,雨散千丝卷却来。烟际横桥村十里,船中倦客酒三杯。老年转觉脾嫌湿,世路早令心似灰。赖有故人怜寂寞,系舟待我久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