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栖尘想绝,岩阁倚杉松。
吟思禅中尽,霜髭病后浓。
溪闲澄夜月,山静答秋钟。
寂寞怀高趣,残阳独倚筇。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爲友(《咸淳临安志》卷七○)。真宗干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謚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着,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爲底本。
《寄石城行光长老》是宋代释智圆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寄给石城行光长老
幽居中深思独绝,坐在岩阁倚着杉松。
吟诵禅经,思绪尽在其中;秋霜覆盖的胡须浓密。
溪水平静,夜晚照耀月光;山静寂地回应秋钟声。
寂寞之中怀念高尚的境界,独自倚靠着竹杖迎接残阳。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释智圆寄给石城行光长老的心情和境遇。他选择了幽静的居所,思考着深奥的问题,独立于世俗的尘嚣之外。他坐在岩阁之中,以杉树和松树为伴,融入自然的宁静。他默诵着禅经,思绪完全沉浸其中。岁月的流转使他的胡须变得浓密,秋霜覆盖在白发之上,显示出他的年事已高。在宁静的夜晚,溪水平静澄澈,月光照耀着一切。山静寂地回应着秋钟的鸣响,仿佛对释智圆的默念作出了回应。在这种寂寞的境遇中,他怀念着那些崇高的精神追求,独自倚靠着竹杖,迎接着残阳的余辉。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释智圆的思索和感慨。他选择了一个幽静的居所,远离尘嚣,以便能够专心思考。岩阁、杉松、溪水和山静等景物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氛围。通过吟诵禅经,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其中,感受禅宗的深邃内涵。岁月的流转使他经历了岁月的沉淀,胡须上的秋霜象征着他的智慧和岁月的积累。夜晚的月光和山静都成为了他内心宁静的回应,在寂寞之中,他怀念着高尚的境界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最后,他独自倚靠着竹杖,迎接着残阳的余辉,象征着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保持着追求和奋斗的姿态。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者的境遇和内心体验,表达了对高尚境界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感悟,诗人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和内心的宁静。
方朔优旃岂舜徒,南来谩喜落苍梧。天津醉裹乾坤眼,只见双程不见苏。
君弹乌夜啼,我传乐府解古题。良人在狱妻在闺,官家欲赦乌报妻。乌前再拜泪如雨,乌作哀声妻暗语。后人写出乌啼引,吴调哀弦声楚楚。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归来相见泪如珠,唯说闲宵长拜乌。君来到舍是乌力,妆点乌盘邀女巫。今君
今古由来几废兴,人生底事谩劳生。一身休作笼中鸟,万事终归墙角檠。且与风光闲作主,莫於诗社倦寻盟。相从只知消闲暇,自快人间物外情。
千溪与万嶂,缭绕复峥嵘。太守劳车马,何从驻旆旌。椒香近满郭,漆货远通京。唯涤双尘耳,东南听政声。
南渡推人物,彝常有世家。州麾三上最,使节五分华。通籍恩初渥,登车病已加。甘泉垂入侍,华屋漫兴嗟。
三刀入梦乡,远作益州镇。空怀十驾念,那复一篑进。心劳政自拙,愧彼东郊尹。得人盛乌幕,澹台不由径。竞效有用学,一扫虚名徇。雍容三语掾,文润相涵映。一樽聚群彦,坐乏黄封印。开怀纵清酌,词锋凛篆隽。春花自开落,醒醉百念静。谈笑吐胸臆,宁较名与分。矧兹宾客贤,讼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