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工投老日駸駸,阅遍芳菲又绿阴。
不复椅梧倾宿凤,几番淮海变鸣禽。
太阿自抚为知己,焦尾谁弹莫赏音。
高下风花何足问,向来出处固无心。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即事》
春工投老日駸駸,
阅遍芳菲又绿阴。
不复椅梧倾宿凤,
几番淮海变鸣禽。
太阿自抚为知己,
焦尾谁弹莫赏音。
高下风花何足问,
向来出处固无心。
中文译文:
春天的工作已经过去,老年的阳光依然明亮,
我阅读了无数的花朵和青翠的荫蔽。
椅梧树不再倾斜着迎接凤凰的归来,
淮海间几度变换着鸣禽的声音。
太阿山自我抚摸以示知己之情,
焦尾琴弦谁来弹奏,却无人赏识音韵。
高低的风花已不值得探究,
因为它们的起源本就无关紧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事物变迁的感慨。诗人虞俦生活在宋代,他观察到了春天的工作已经结束,老年的阳光依然明亮,这表达了时间的不可逆转和岁月无情的特点。
在诗中,作者以花朵和青翠的荫蔽来象征春天的美好景色,他阅读了无数的花朵,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丽。然而,他注意到椅梧树不再倾斜迎接凤凰的归来,淮海间的鸣禽的声音也发生了变化。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然和世界的变迁感到惋惜和无奈,人事物皆随时间而变,而人类对此无法左右。
诗中提到的太阿山是一座位于今天的安徽省的山,太阿山自我抚摸可以理解为作者自我安慰,寻求心灵上的安抚。焦尾琴弦谁来弹奏,却无人赏识音韵,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无人理解的情感。
最后两句"高下风花何足问,向来出处固无心"表明作者对高低的风花已不再关注,因为对事物的起源和归属并不重要,他淡然对待这一切。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和个体经历为表达对象,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淡然态度。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感受,诗人将对时间和事物变迁的思考与自身的情感融为一体,展示了虞俦独特的艺术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之子蕴琅玕,幽轩足考槃。茏葱烟翠湿,琐碎日光寒。似向兰亭见,全胜墨三看。是中虽信美,未可懒弹冠。
客路行多少,干人无易颜。未成终老计,难致此身闲。月兔走入海,日乌飞出山。流年留不得,半在别离间。
春来脚不踏青青,梦里还家梦又醒。一树垂杨楼外绿,莺声不似故园听。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放下著,须弥山。分明北斗面南看。没丝毫,相阻拦。休儱侗,莫颟顸。含元殿上问长安。欲归家,行路难。放下著,须弥山。百斛油麻水上摊。欲成团,真个难。除有累,去痴顽。无心犹是隔重关。到其中,方是安。
渺渺云山去几重,依依独听广陵钟。明朝借问南来客,五马双旌何处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