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无说说,迦叶不闻闻。
默默到时良自庆,家山元在白云根。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偈颂二百零五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正觉
这首诗是宋代佛教僧人释正觉创作的《偈颂二百零五首》之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陀的境界和修行的内涵,展现了佛教中的禅悟思想。
诗词的中文译文:
世尊无说说,迦叶不闻闻。
默默到时良自庆,家山元在白云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几个简短的句子,描绘了佛陀的境界和修行的特点。首先,诗中提到世尊无说说,表达了佛陀超越语言的境界,佛陀以默默无言的方式教导众生。其次,迦叶不闻闻,指的是佛陀的弟子迦叶,他以非言语的方式领悟佛陀的教诲。这两句表达了佛陀教法的超越性和内在的默默传递。
接着,诗中提到默默到时良自庆,意味着默默修行的人在达到某个境界时会自我庆幸和满足。这句话表达了修行者在默默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内心的喜悦。
最后一句家山元在白云根,以隐喻的方式描绘了默默修行者的归属感和根本所在。家山代表着内心的归宿和精神的依托,白云根则象征着无形无相的境界。这句话意味着默默修行者的内心归属于超越世俗的境界,与大自然和宇宙相融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词语和意象,表达了佛教的禅悟思想和修行者的境界。默默修行的人在内心默默领悟,达到某个境界时会自我庆幸和满足,同时他们的内心与超越世俗的境界相融合,归属于宇宙的根本。这首诗寄托了修行者对于禅宗境界的追求和对内心体验的描绘。
山中事事胜人间,莫怪山翁喜入山。才说出山心不喜,又将身世堕尘寰。
皇天倾,后土颓,王降世兮汉祚衰。王作黄泉兮誓相随,王死胡用吾身为?
归去来兮,家林不远,梦魂飞绕烟峰。洞房花木,只在小池东。谁道云深无路,小桥外、一径相通。功名小,从教群蚁,鏖战大槐宫。故人,书夜到,秫田百亩,已兆年丰。把乌程烂醉,不数郫筒。醉后村歌正舞,团圞坐、一笑春风。洪崖伴,定驱鸾鹤,时一访衰翁。
晓市众果集,枇杷盛满箱。梅施一点赤,杏染十分黄。青李不待暑,木瓜宁论霜。年华缘底事,亦趁贩夫忙。
挥毫文战偶搴旗,待诏金华亦偶为。白社遂当宗伯选,赤心旋遇以圣人知。九霄是路荣虽极,三接承恩出每迟。职在台司多少暇,亲师不及舞雩时。
壮河山表里,百二喉襟。形胜地,古犹今。风云全晋在,草木故都深。淡长空,孤鸟没,总消沉。东山高卧,梁甫长吟。人未老,鬓毛侵。平生多古意,落日更登临。倚危阑,穷远目,恐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