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沉沉,明荡荡,雪满十方,云迷四向。
一色影里是谁坐著功勋,百尺竿头阿你变通伎俩。
恁麽时须辨几微,恁麽处须明的当。
趁不去露地白牛,透得过流河香象。
彻见其源,如指诸掌。
恁麽尽去也无法可传,恁麽却来也有人相亮。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偈颂二百零五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正觉
译文:
静沉沉,明荡荡,
雪满十方,云迷四向。
一色影里是谁坐著功勋,
百尺竿头阿你变通伎俩。
恁麽时须辨几微,
恁麽处须明的当。
趁不去露地白牛,
透得过流河香象。
彻见其源,如指诸掌。
恁麽尽去也无法可传,
恁麽却来也有人相亮。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静谧而明亮的景象,以及对某个人物的思考,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诗中的景象,如雪满天地和四处迷雾的云,象征着世界的广阔和复杂。其中的人物坐在一片光影之中,具有杰出的功勋,而他的智慧和变通的才能令人钦佩。诗人呼唤我们认真辨别事物的微妙之处,明晰应对每一个情况。他提醒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像透过白牛穿越流河一样,抓住香象的流逝。只有透彻地看到事物的本源,才能像指着掌心一样清晰地认识世界。然而,这种认知无法通过简单的传授获得,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经验才能亲身体会。尽管如此,只要有人能够展示和分享这种智慧,就能为他人提供光明和启示。
赏析:
《偈颂二百零五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景象,并通过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了诗人的思考。诗中使用了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复,如"静沉沉,明荡荡",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对人生和智慧的思考。他呼唤读者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明辨事物的微妙之处,并以此为基础,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诗人通过描写透过流河的香象和指掌之间的视觉形象,表达了深刻的认知和洞察力。他认为真正的智慧不是简单地传授,而是通过每个人个体的努力和体验得到的。尽管如此,只要有人能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智慧,就能够为他人提供指引和启示。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使读者思考人生和智慧的本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哲理意味。
绿蜡一株才吐焰,红绡半卷渐抽花。窗前映月人无寐,疑是银灯透碧纱。
定交初何年,昔齿会稽学。君壮我尚少,道复先我觉。子时于众人,百鸟一鸑鷟。学官程诸生,题品或义卓。众方缩手顾,君笔已一捉。落纸千馀言,浑如玉出璞。辞场或鼓行,无敢犯锋矟。有时谈遗经,圣贤在口角。愤疾异说妄,摘抉三传駮。语气清不休,旱天冽雷雹。南北俄乖张,同时
两鬓秋风,掩关坐听黄昏雨。灯前自语。世乱甘清苦。蔓草愁烟,荒却东陵圃。归期阻。荆榛满路。投老知何处。
生杨风雨小楼寒,宋玉秋词不忍看。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
蟹正肥时秋色老,鸦争噪处夕阳残。未须多进玻瓈椀,满树霜红正好看。
玉女开天笑,骊龙弄月珠。照眸千壑满,应手一丝我。晻映同云表,行移转海隅。田夫占北极,明日雨平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