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粥了,洗钵去,法尔圆成正规矩。
可怜叶氏怕真龙,却怪谢郎欺猛虎。
本常路,真实语,这僧且问如何悟。
从来鼻孔大头垂,不用安排兮自著处所。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偈颂二百零五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正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由宋代僧人释正觉创作的《偈颂二百零五首》中的一首。诗中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僧人的生活态度和修行心境。
诗中描述了僧人喝完粥后洗净钵具,将修行规范化的场景。诗人为了表达这种行为的正直和规矩,使用了“法尔圆成正规矩”的形象语言。这种行为体现了僧人对修行的专注和自律,也表达了对正直生活方式的倡导。
接下来的两句“可怜叶氏怕真龙,却怪谢郎欺猛虎”则展现了诗人对一些人们对于真实和正直生活方式的误解和偏见。叶氏和谢郎都是普通人的代表,他们因为害怕真实的力量或者欺负弱者而远离了正直和真实的生活。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世人追求虚伪和欺骗的批判,强调了追求真实和正直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本常路,真实语,这僧且问如何悟。从来鼻孔大头垂,不用安排兮自著处所。”表达了诗人对人们追求真实的思考和追求。诗人自问如何才能悟道,暗示了修行者在追求真实和正直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诗人以“鼻孔大头垂”来形容自己,意味着他不以外在的形象和物质来定义自己,而是专注于内心的修行。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不需要外界的安排,他自己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修行之处。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真实、正直生活方式的赞美和思考。它强调了修行者应当追求真实和规范的生活态度,以及在追求真实时需要面对和超越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这首诗词对于人们在纷繁世界中寻求真实和内心平静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驿奴莫问客为谁,但报房湖水石知。象鼻卷筩和月吸,凤膺横玉倚风吹。江淮消息愁端厌,关洛功名老色欺。陶写此情须会得,行厨催唤莫教迟。
物外慵轩,闲居放坦无为作。无为作。自然期约。心肾相交错。二气成形,结就灵丹药。灵丹药。银霞覆却。展起腾云脚。
几度看云眼欲穿,不应气数总关天。去年兵又今年旱,守也於民自豪缘。
铁江泥泥,其流长深。奕奕新堂,有书有琴。有桥在高,有梓于阴。君子庆只,少伊氏之覃。宜尔家屋,和乐且湛。铁江汤汤,其流深长。奕奕新堂,凤鸣于阳。左书右琴,其椅其桐。君子居止,嘉宾式燕以庆。子孙乐只,寿考不忘。
昨闻曹两府,河上遇游仙。驻跸钱塘后,结庵庐阜边。焚香观御帖,洗盏酌神泉。雁足传书日,伤心已百年。
莫认双林是佛林,禅栖无地亦无金。塔前尽礼灰来相,衲下谁宗印了心。笠象胤明双不见,线源分派寸难寻。吾师觉路余知处,大藏经门一夜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