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栽田做活计,南泉鎌子能收刈。
日用平怀稳便休,自然颗糁无遗弃。
无遗弃,不容易。
你也莫亏我,我也不亏你。
两家宾主平,四棱齐塌地。
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个是丛林饱参底。
牧来纯熟水牯牛,检点将来堕随类。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中文译文:
《偈颂二百零五首》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佛教僧人释正觉所作,描述了他在地藏菩萨的庇佑下,种植庄稼和收割作物,以维持日常生活的场景。诗中强调了平淡的生活方式,以及共同分享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诗中“地藏栽田做活计,南泉鎌子能收刈”这一句,描绘了地藏菩萨为他栽种庄稼,而他和南泉使用鎌子收割作物的情景。这反映了佛教思想中的因果报应,也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感激和尊重。
接下来的“日用平怀稳便休,自然颗糁无遗弃。无遗弃,不容易。你也莫亏我,我也不亏你。两家宾主平,四棱齐塌地”这几句,表达了释正觉对简单而平和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和珍视。他强调了互相尊重和平等对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共同努力下实现共同利益。
最后一句“牧来纯熟水牯牛,检点将来堕随类”,描述了他们使用水牛耕作的情景。这句话中的“堕随类”意味着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行事,也突显了佛教思想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理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反映了佛教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以及珍视简单而平和生活方式的态度。同时,它也传达了互相尊重和平等对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共同努力下实现共同利益的精神。
黄鸟哀子车,强埋非天为。天夺不待老,还能使人悲。马侯东南秀,鞭策要路驰。归骨万里州,乃当强壮时。墓门闭空原,白日无履綦。苍苍柏与松,浩浩山风吹。我初羞夷吾,鲍叔亦我知。终欲往一恸,咏言慰孤嫠。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
染罗衣,秋蓝难著色。不是无心人,为作台邛客。花烧中潬城,颜郎身已老。惜许两少年,抽心似春草。今日见银牌,今夜鸣玉晏。牛头高一尺,隔坐应相见。月从东方来,酒从东方转。觥船饫口红,蜜炬千枝烂。
青衫薄薄漏春风,日暮鸣鞭柳影中。回望玉楼人不见,酒旗深处勒花骢。
珍树寒始花,氛氲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无绝。袅袅碧海风,濛濛绿枝雪。急景自馀妍,春禽幸流悦。
新霜一夜草如芟,午酌临轩雪点衫。不怕夷门清着骨,故教诗句耸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