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得旨,叶落知秋。
拈得鼻孔,失却舌头。
照彻三世佛之顶{左宁右页},把定历代祖之襟喉。
玉井涵碧,冰壶断流。
诸法空寂为之座,是须坐处不停囚。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二百零五首》是宋代释正觉所作的一组诗词作品。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归根得旨,叶落知秋。
拈得鼻孔,失却舌头。
照彻三世佛之顶,把定历代祖之襟喉。
玉井涵碧,冰壶断流。
诸法空寂为之座,是须坐处不停囚。
诗意:
这首诗词以佛教的哲学思想为基础,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诗中借用了一系列意象和隐喻来阐述人生的真谛和修行的目标。通过探讨归根、叶落、鼻孔、舌头、三世佛、历代祖、玉井、冰壶等形象,诗人揭示了万物皆空、无常的观念,并呼唤人们要超越欲望、执着与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越自我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词融合了佛教的智慧和艺术性,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比喻和隐喻充满了哲理,给人以启发和思考。例如,归根得旨和叶落知秋表达了人们追求本源、领悟人生真谛的愿望;拈得鼻孔和失却舌头则意味着超越言语和欲望的境界;照彻三世佛和把定历代祖象征了对佛法真理的深入领悟和对祖先智慧的传承。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和宇宙的描绘,传达了超越尘世纷扰、追求内心平静和解脱的佛教思想。
诗词的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哲学意义的佳作。它通过对佛教概念和形象的运用,表达了对于超脱尘世束缚的追求,以及通过修行和领悟真理来达到内心自由与平静的目标。这首诗词在表达人生哲学和佛教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启示,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上元新节,处处烧灯,都城巷陌,市廛邸店。观者如堵,惟复灯来眼底,眼到灯边。
乌柏经霜叶已红,东南楼阁足秋风。画成此景还堪咏,炼在先生短句中。
小隐空山绝四邻,野云孤鹤自相亲。谁知一径深如许,犹有敲门看竹人。
中外衣冠盛,流传识后凋。声名三语掾,身世半僧寮。宝晋书尤逸,坡仙隐可招。梅溪残月堕,芜没旧风标。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推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去年杀韩信,今年醢彭越;徐常幸前死,诸公宁望活?丞相戮,将军诛,觖望恣肆固有迹,坐以谋反疑有无,罪止及身或收孥。杀胡党,杀蓝党,万十万人保无枉?文武军民打一网。一斗粟,一座城,一条龙,一连鹰,革左塌何纷纷,得非此辈之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