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维摩经,看底甚麽经,大千卷出破尘情。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机前有路妙难名。
才形言像迢然去,又是泥团换眼睛。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二百零五首》是宋代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不问维摩经,
看底甚麽经,
大千卷出破尘情。
水中盐味,
色里胶青,
机前有路妙难名。
才形言像迢然去,
又是泥团换眼睛。
诗意:
这首诗词探讨了修行者对佛法的思考和领悟。诗人表达了对维摩经的无问与追求,而关注的是佛法的真谛。他认为无论是哪本经典,都能够揭示大千世界的真实面貌,超越尘世的情感束缚。在他眼中,像水中的盐味和色彩中的胶青一样,佛法的奥妙无处不在,只是难以用言语描述清楚。修行的道路看似迢迢遥远,但实际上,它就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需要超越表象去领悟。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佛法的思考,揭示了修行者对于佛法的理解和体悟。诗人不拘泥于特定的经典,而是注重佛法的本质和普遍性。他认为无论是维摩经还是其他经典,在其中都能找到超越尘世的智慧和真理。诗中的水中盐味和色里胶青的比喻形象生动,表达了佛法的无处不在和超越形式的特点,而这种奥妙和智慧往往难以用言语准确描述。诗人还提到修行的道路是迢迢遥远的,但实际上,只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就会发现它就在我们的眼前。最后两句以泥团换眼睛的形象,表达了修行者通过领悟佛法,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获得全新的视野和认知。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法的思考和体悟,以及修行者对超越尘世的追求。它启示人们超越表象,去发现佛法的真谛,并通过修行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观念。
芳草随君自有情,不关山色与猿声。为看严子滩头石,曾忆题诗不著名。
南楼送郢客,西郭望荆门。凫鹄下寒渚,牛羊归远村。兰舟倚行棹,桂酒掩馀樽。重此一留宿,前汀烟月昏。
泪眼注,临当去,此时欲住已难住。下楼复上楼,楼头风吹雨。风吹雨,草草离人语。
拥红妆,翻翠盖,花影暗南浦。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有人水溅红裙,相招晚醉,正月上、凉生风露。两凝伫。别后歌断云间,娇姿黯无语。魂梦西风,端的此心苦。遥想芳脸轻颦,凌波微步,镇输与、沙边鸥鹭。
吏隐南昌,问盘根几世,长子孙枝。仙风道骨如此,信不吾欺。素姿倾国,□难昏、坐觉愆期。算好与、水仙作配,又还恨不同时。岁晚寻盟有几,早兰辞湘浦,竹谢东篱。自向月中弄影,雪里评诗。角声吹动,这一天、清兴关谁。刚唤起、赤松孤竹,此心惟许君知。
化工团蜡作寒梅,绝胜牛酥点滴开。不是前村深雪里,蜜蜂应认暗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