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洗水,金不博金。
眼不见眼,心不用心。
不堕根境识,那涉去来今。
迷里忽然逢达磨,何曾特地作丛林。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二百零五首》是宋代释正觉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水不洗水,金不博金。
这句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水无法洗净水本身的性质,金无法通过博取金财来增加其价值。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生活中的真理,提示人们要认识到物质的本质和价值,不要迷失在贪欲之中。
眼不见眼,心不用心。
这句诗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眼睛不仅仅是用来看见物体的外貌,心灵也不应该仅仅依赖于感官的刺激。这句诗提醒人们要超越表面的现象,用心去感知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不堕根境识,那涉去来今。
这句诗强调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意义。它告诉我们,我们的认知不应受限于个体和现实的局限,我们应该超越自身的根境和认知框架,去体验和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存在。
迷里忽然逢达磨,何曾特地作丛林。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一个人在迷茫中突然获得觉悟的情景。迷茫之中,忽然遇到了能够指引自己的智慧和真理,这种觉悟并非特地为了逃避尘嚣而选择隐居丛林,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
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深邃的语言,揭示了哲学思考和禅宗智慧的核心观点。它警示人们不要被物质和感官的束缚所迷惑,而是要通过超越自身的认知限制,去认识和理解更深层次的真理。它也强调了觉悟的突然性,无需特地逃避现实生活,通过体验和思考,我们有可能在迷茫中找到智慧的光芒。这首诗词给人以启迪,引导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绿蜡一株才吐焰,红绡半卷渐抽花。窗前映月人无寐,疑是银灯透碧纱。
定交初何年,昔齿会稽学。君壮我尚少,道复先我觉。子时于众人,百鸟一鸑鷟。学官程诸生,题品或义卓。众方缩手顾,君笔已一捉。落纸千馀言,浑如玉出璞。辞场或鼓行,无敢犯锋矟。有时谈遗经,圣贤在口角。愤疾异说妄,摘抉三传駮。语气清不休,旱天冽雷雹。南北俄乖张,同时
两鬓秋风,掩关坐听黄昏雨。灯前自语。世乱甘清苦。蔓草愁烟,荒却东陵圃。归期阻。荆榛满路。投老知何处。
生杨风雨小楼寒,宋玉秋词不忍看。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
蟹正肥时秋色老,鸦争噪处夕阳残。未须多进玻瓈椀,满树霜红正好看。
玉女开天笑,骊龙弄月珠。照眸千壑满,应手一丝我。晻映同云表,行移转海隅。田夫占北极,明日雨平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