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院得住便住,退院要行便行。
个条乌拄杖,莫怪太生狞。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巖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巖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爲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二十五首》是宋代释如净所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心境和生活态度。以下是我根据诗词的中文译文进行的赏析和诗意分析:
诗意:
《偈颂二十五首》以一种坦然自在的心态,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和禅修的态度。诗中提到了住院和退院的场景,但作者并不拘泥于物质的环境,而是强调心灵的自由和超越。作者提到自己手持乌拄杖,可能象征着他在禅修中使用这个工具来帮助自己摆脱纷扰和束缚,进一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短而有力的语言传递了作者的生活哲学和修行观念。作者在短短的几句话中表达了对于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以及对内心自由的追求。诗中的"进院得住便住,退院要行便行"表明了作者对于住宿和行动的随缘态度,不受外界环境和物质的束缚。而"个条乌拄杖,莫怪太生狞"则展示了作者在修行中所倚重的工具,同时也可能蕴含着对于人们对于他外表不解的一种宽容和释然。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对于生活的超越态度,传达了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作者以禅修的视角,告诉读者要摆脱对于物质的执着,追求心灵的解放和超越。这种超脱和追求内心自由的精神,对于当代人们在喧嚣和压力中寻求平静和内心安宁的启示意义重大。
总之,《偈颂二十五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和禅修的态度和追求。它通过对于住宿、行动和修行工具的描述,传递了一种超脱纷扰的心态和对于内心自由的追求。这首诗词不仅具有一定的禅宗色彩,同时也给当代人们带来了对于内心宁静和解脱的思考。
不学相如故倦游,身唯晏子一狐裘。眼明自可空群象,笔健何妨力万牛。许我春风还帝所,多君雪浪转船头。爱山堂下平生梦,试问梅花可忍不。
做个逍遥出世人。都缘传得好根因。收聚琼花香馥郁,新新。自然不住饮甘津。便把虚无常作伴,更将清净永为邻。贪养胎仙宁著假,真真。
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谁尝失之,群起竞逐。不见泰山,一得百覆。文王之囿,草羡泉足。生逢兹辰,呦呦攸伏。
寒日征骖懒复回,经宵仍喜驻岩隈。径盘幽迹遥知鹿,林逗清香定有梅。晓影瘦猿窥涧溜,夜声肥羜灹炉灰。我心非动我非静,白足禅僧无妄猜。
青州从事难再得,墙底数樽犹未眠。商略督邮风味恶,不堪持到蛤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