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婆裙子拜婆年,买尽风光不著钱。
劈面来时莫回避,个人里许有生缘。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七十八首》是宋代佛教僧人释正觉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借婆裙子拜婆年,
买尽风光不著钱。
劈面来时莫回避,
个人里许有生缘。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人借用婆婆的裙子拜访婆婆过年,并借此机会欣赏了美丽的风景。诗人表达了无需花费金钱即可获得美好事物的观点,并强调了直面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的重要性。最后,诗人提到每个人内心都有与生命相关的因果联系。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富有哲理的场景。通过借用婆婆的裙子这一细节,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借助现有资源和机会来感受美好的生活体验的思想。诗中的"买尽风光不著钱"一句,表达了美景无需购买,而是通过心灵的眼睛去欣赏。同时,诗人劝人们面对挑战时不要回避,要勇敢直面,因为人与人之间都有着缘分和因果关系,我们的生活经历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首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通过简单的描写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它让人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简单的方式欣赏美好,以及如何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机遇。诗人通过一种平实而亲切的语言风格,直接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智慧和美好。
苕花如云色如雪,万垅千溪看不绝。风吹日炙自鲜明,弃在空云谁爱悦。遭逢偶入山入手,缚作蓬菘扫尘帚。髯疏发落已萧然,时对西风一回首。人间贵贱不须论,此物古来从至尊。犹胜长抛霜露裹,秋虫野燐愁枯根。
十年历遍人间事,却绕新花认故丛。南北此身知几日,山川长在泪痕中。
杜宇真吾交,劝去恨不速。忠告输肝肺,厚意均骨肉。陋哉鹧鸪语,揣我贫念禄。竹鸡更鄙浅,泥淖忧车轴。秋风严濑清,春雨戴溪绿。行矣勿复疑,照影巾一幅。
蒙园傲吏御风仙,聊以卮言后世传。小大升潜同此地,智愚工拙岂其天。众途适正何劳问,一理观心本自然。从此二经束高阁,为君终夕读名篇。
无处著春光。天上飞来诏十行。父老欢呼童稚舞,前江。千载周家孝义乡。草木尽芬芳。更觉溪头水也香。我道乌头门侧畔,诸郎。准备他年尽锦堂。
家声曾与金张辈,官署去居何宋间。起得高斋临静曲,种成奇树学他山。鸳鸾终日同醒醉,萝薜常时共往还。贱子今朝独南去,不堪回首望清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