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偈颂三十首》

今日不知来日事,贪嗔痴爱度朝昏。
披毛戴角更相互,岂识修真般若门。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偈颂三十首》是宋代佛教僧人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今日不知来日事,
贪嗔痴爱度朝昏。
披毛戴角更相互,
岂识修真般若门。

中文译文:
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情,
贪嗔痴爱占据了我的白天和黑夜。
互相披戴毛皮和角,
却不明白修行真理的般若之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迷失自我的状态的思考和警示。诗中提到的“不知来日事”表示人们对未来的事情缺乏了解和预见,过于沉迷于眼前的忙碌和欲望,没有真正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诗中的“贪嗔痴爱”指的是人们执着于财富、嫉妒和欲望,这些贪嗔痴的情感占据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无法摆脱世俗的纷扰。

“披毛戴角”这一描写象征着人们追求虚幻和表面上的东西,彼此争斗和攀比,忽略了内心的修行和真实的境界。

诗的最后一句“岂识修真般若门”是诗人对人们追求内心宁静和智慧的呼唤。般若是佛教中的智慧,修真意味着修行追求真理和解脱。诗人认为人们对于真理和解脱的认识非常浅薄,没有真正理解修行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揭示了人们在俗世中追求功名利禄和物质享受的盲目行为,呼吁人们要超越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通过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和对修行境界的思考,诗词引发了对于生命意义和修行道路的深入思考。

  • 《子产不毁乡校颂》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在周之兴,养老乞

  • 《咏密囿花》

    繁枝密密宜樊圃,以此能当密囿名。不信嫩茎藏劲刺,试将纤手触红英。毛身秦女自正色,鸟爪麻姑无俗情。方朔窃桃何处入,只应列子御风行。

  • 《听九座钝庵禅师端午日外堂说法诗》

    人在尘中醉玉蒲,师於瓶里泻醍醐。传来双径清香远,唤起丛森病骨苏。炳炳毫光争日月,琅琅舌本有江湖。他年泉下相逢处,解得龙山旧事无。

  • 《君不见》

    君不见卢生枕上客邯郸,君不见淳于穴中到槐安。出将入相群儿仕,赐爵锡邑公主贵。黄梁未熟已欠伸,清樽尚在遽惊起,人生荣华欢乐亦如此。双毂昼飞夜旋一弹指,胡不看取二人梦中事。

  • 《金缕曲》

    枕上闲商略,记全家元夜看灯,小楼帘幕。暗里横梯听点屐,知是潜回香阁。险把个玉清追着。径仄春衣风渐逼,惹钗横翠凤都惊落。三里雾,旋迷却。星桥路返填河鹊。算天孙已嫁经年,夜情难度。走近合欢床上坐,谁料香含红萼。又两暑三霜分索。绿叶清阴看总好,也不须频悔当时错。

  • 《题青龙寺》

    寺好因岗势,登临值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方。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