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偈颂十六首》

善行者不移双足,善入者不动双扉。
清秋夜冷波心月,谁问安禅友亦稀。

作者介绍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巖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巖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爲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偈颂十六首》是宋代释如净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善行者不移双足,
善入者不动双扉。
清秋夜冷波心月,
谁问安禅友亦稀。

诗意:
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禅修者的境界和内心状态。诗人通过对善行与善入的描绘,表达了修行者在修炼中的特质。善行者指的是修行者具备善良行为和品德,他们的双足不会轻易移动,暗示他们稳定地坚守在正确的道路上。善入者指的是修行者在深入禅定中,心境安定,不受外界干扰,双扉(心门)也不会轻易打开。这种内心的稳定和专注使他们能够在寒冷的秋夜中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明亮,而这一境界是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和体验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象,传达出禅修者特有的境界和禅定的内在体验。善行与善入象征着修行者在道德修养和内心安宁方面的成就。通过善行和善入,他们能够超越尘世的诱惑和干扰,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静。诗人以清秋夜的冷波和心中的明亮月亮作为意象,表达了修行者在宁静与冷静中感受到的内心的美好和安详。诗中的禅修者孤独而不寂寞,他们的修行之路虽然孤独,但也因为能够领悟到内心的宁静而感到满足。这种境界对于常人而言是难以理解的,但对于修行者来说,却是无比宝贵和珍贵的。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深入的语言,将禅修者的境界和修行的内在体验传递给读者。它呈现了修行者超越尘世的境界和内心的安宁,以及他们在宁静中体味到的内心的美好。这种境界不仅对于修行者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给读者提供了对禅修和内心宁静的思考和感悟。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禅修者境界的赞美和对修行之路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境界难以得到他人理解的遗憾和思考。

  • 《颂古五十七首》

    赵州自作自受,南泉外头相救。直饶数目分明,也是私路上走。

  • 《醉蓬莱》

    後端阳六日,梅雨收晴,乍炎天气。阿母当年,罢瑶池佳会。排遣双成,屏除青羽,自降居尘世。为帝生贤,储祥孕秀,作文章瑞。自古人言,陶孟母贤,文行曹家,衣冠苗裔。谁似夫人,子龙头鼎贵。此去相从,道山蓬岛,镇长生久视。却笑问平反,但不作,汉家严吏。

  • 《甲午除夜,犹在桂林,念致一弟使虏,今夕当》

    把酒新年一笑非,鶺鴒原上巧相违。墨浓云瘴我犹住,席大雪花君未归。万里关山灯自照,五更风雨梦如飞。别离南北人谁免,似此别离人亦稀。

  • 《题天柱山鸿都观》

    钟鼓千年后,耕桑万岭巅。松杉森老气,桃李弄馀妍。烟暝东西坞,泉分上下田。直疑秦避世,自古一山川。

  • 《阮郎归(客中思马迹山)》

    雪飞灯背雁声低。寒生红被池。小屏风畔立多时。闲看番马儿。新揾泪,旧题诗。一般罗带垂。琼箫夜夜挟愁吹。梅花知不知。

  • 《渔家傲》

    经行。善导可嗟今已往。化来老少皆归响。佛念一声分一镪。声才响。一声一佛虚空上。八万四千奇妙相。光明寿命皆无量。金色臂垂千万丈。鹅王掌。誓来迎接归安养。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