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偈颂十四首》

若得桥行心亦行,莫教孤负见贫僧。
不因通济何如此,暗室千年忽遇灯。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偈颂十四首》是宋代僧人释印肃所创作的一组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偈颂十四首》中的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修行者的心路历程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若得桥行心亦行,
莫教孤负见贫僧。
不因通济何如此,
暗室千年忽遇灯。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以修行者的视角,表达了一种内心的追求和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

首句“若得桥行心亦行”中,“若得桥行”意为如果能够获得桥梁的指引,心灵也会随之前行。这里的“桥行”可以理解为指导和启示,指示着正确的道路和行为方式。通过此句,诗人表达了他对于正确的引导和指导的渴望,他希望自己的内心也能够与这种正确的道路相一致。

接着,“莫教孤负见贫僧”,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不愿辜负这样的指导和启示的决心。这里的“见贫僧”可以理解为指代修行者,他在修行的道路上可能会遭受困苦和贫穷,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愿辜负这种指导,而是要积极行动。

第三句“不因通济何如此”中,“通济”意为普及救济,帮助他人。诗人表达了他认为如果没有将这种指导和启示传达给他人,那么自己的修行也就失去了意义。他认为,只有通过将这种道路传递给他人,才能使修行者的努力有意义。

最后一句“暗室千年忽遇灯”,暗示了诗人的修行之路是一段孤独而漫长的旅程。这里的“暗室”可以指代修行者内心的迷茫和困顿,而“灯”则象征着指导和启示的到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突然遇到指引的喜悦和希望。

通过这首诗词,释印肃表达了一个修行者在人生道路上的思考和感悟。他渴望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启示,不愿辜负这种指引,同时也意识到只有将这种道路传达给他人,才能使修行有意义。尽管修行之路孤独而漫长,但当他突然获得指引时,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请注意,由于没有提供原诗词的内容,以上内容是基于对《偈颂十四首》整体主题和语境的分析和推测。

  • 《上张丞相十首》

    蠢尔天骄子,中原祸太深。野心殊叵测,内地任频侵。日昃那常晦,阳生自剥阴。德光非不僭,终识杀狐林。

  • 《七夕分韵得丝字》

    柳子中庭乞巧时,始知抱拙不污卑。向令早似愚溪日,未必缁尘涅素丝。

  • 《雪中三首》

    晓来红日尚羞明,四外彤云欲诈晴。一夜九天开玉阙,六花万里散璚英。

  • 《寒食雨中,同舍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务》

    忽见金丝嫋绮疏,又惊寒食到来初。不知折尽西湖柳,插遍长安万户无。

  • 《临蜕遗诗》

    江外三千里,人间十八年。此行谁复见,一鹤上辽天。

  • 《春情寄子安》

    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冰销远硐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