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得无心达有心,识心三界自平沉。
可怜迷望无心者,只道无心境不侵。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偈颂五首》是宋代佛教禅宗大师释印肃创作的一组诗词。以下是对这组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偈颂五首》
议得无心达有心,
识心三界自平沉。
可怜迷望无心者,
只道无心境不侵。
诗意和赏析:
这组诗词探讨了心性和境界的关系,以及追求无心境界的重要性。
第一首诗表达了一种通过推究、思考而获得内心无欲无心境界的观点。议得无心达有心,意味着通过深思熟虑和讨论,我们可以理解到无欲无心的境界,使我们的内心得到一种平静与安宁。
第二首诗提到了"识心三界自平沉",意味着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境界时,我们可以超越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使我们的心境平静安宁,不再被外在的事物所干扰。
第三首诗表达了对迷失于追逐世俗欲望中的人的同情。这些人由于缺乏内心的觉察,无法体验到无心境界所带来的宁静和平和,只是固执地认为无心的境界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
最后一首诗指出,追求无心境界并不意味着不受外界境遇的影响。"只道无心境不侵"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无心境界是不受外在环境干扰的,实际上,我们需要认识到无心境界的实质是在内心中,而不是外在的境遇。
这组诗词强调了修行无心境界的重要性,通过思辨和觉察内心的境界,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它也提醒我们,无心境界并不是对外界的逃避,而是对内心的觉察和超越。
入仕无知言,游方随世道。平生愿开济,遇物干怀抱。已阻青云期,甘同散樗老。客游南海曲,坐见韶阳早。旧国别佳人,他乡思芳草。惜无鸿鹄翅,安得凌苍昊。
即令七十平头,岂能久作人间客。左车牙落,半分臂小,几茎须白。挟种树书,举障尘扇,著游山屐。任蛙蟆胜负,鱼龙变化,侬方在、华胥国。岛大功名官职。眼中花、须臾无迹。小儿破贼,二郎作相,有何奇特。同辈萧疏,且留铁汉,要摩铜狄。向宝钗楼里,天津桥上,月明横笛。
西风一夜号庭树,起揽戎衣泪溅襟。残角声催关月堕,断鸿影隔塞云深。数篇零落从军作,一寸凄凉报国心。莫倚壮图思富贵,英豪何限死山林。
北斗城南太乙祠,羽人多著九霞衣。竹宫肃穆珠旒拜,华表飘颻鹤驭归。绕殿步虚幢影密,登台酌献珮声微。質明礼毕还台去,厩马翩翩速似飞。
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习棹江流长,迎神雨雾开。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去年九日在衡阳。满林霜。俯潇湘。回雁峰头,依约雁南翔。遥想茱萸方遍插,唯少我,一枝香。今年佳节幸相将。陟层冈。举华觞。地暖风和,犹未菊开黄。此会明年知健否,判酩酊,醉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