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僧不妨懵懂,白兆终是惺惺。
不惺惺,药因救病出金瓶。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歷江浙诸老宿之门。后入闽见干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密庵迁灵隠,命爲首座。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阳山澂照寺。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爲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巖寺。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隠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衆。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爲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陆游撰《塔铭》。 崇岳诗,以辑自《语录》者编爲一卷,以《语录》卷下单编之偈颂贊及他书所录编爲另一卷。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是宋代释崇岳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僧人的形象,表达了僧人虽然看似无知,但却有着深刻的智慧和慈悲心。
这位僧人被描述为"不妨懵懂,白兆终是惺惺"。"不妨懵懂"意味着他并没有被世俗的知识所困扰,保持着一种纯真和无私的心态。"白兆终是惺惺"则表明他虽然外表看起来平凡无奇,但内心却充满着清醒和智慧。
诗词中提到"药因救病出金瓶",这是一种比喻。"药"象征着智慧和慈悲,而"金瓶"则代表了僧人的身体。这句话表达了僧人通过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去治愈痛苦和困扰。
这首诗词的诗意在于强调内在的智慧和慈悲胜过外在的知识和世俗荣耀。作者通过描绘这位懵懂的僧人,表达了对纯真和无私的赞美,并呼吁人们不要被世俗的追求所迷惑,而是要通过内心的清醒和智慧去寻找真正的幸福和解脱。
这首诗词赏析了释崇岳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他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对懵懂和纯真境界的推崇,并表达了他对智慧和慈悲的重要性的思考。这首诗词给人以启迪,引导人们反思追求物质和功名背后的真正意义,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万柄风荷秋渺然,百钱又买过湖船。菰蒲鸥鹭浑相识,惊怪人间已十年。
剑潭百尺深,中有神物蟠。东注骈山脚,凿凿穿巑屼。广拟一苇航,声战两耳寒。异哉黄头郎,放棹随飞湍。势若从天来,千仞转一圜。百里不及眴,孰与岭道难。长篙信敏手,岸石如剑攒。江头惮瘏痡,谁不谋所安。嗟嗟彼征夫,遭时弃师干。不裹马革中,来葬鱼腹间。壮士等死耳,此命
斜阳目断。秋晚芦花岸。去信来音俱散漫。阵阵新寒惊雁。愁将梧石描成。寄情只为思卿。笔下淋漓水墨,满空雨响风声。
寄傲疑今是,求荣感昨非。聊欣樽有酒,不恨室无衣。丘壑世情远,田园生事微。柯庭还独眄,时有鸟归飞。
春沁幽花透骨清,矮窠殊迈百芳馨。紫英四出醉娇粉,绿萼千攒簇巧丁。自覆薰笼须闭户,谁栽锦伞都当庭。昼眠不用熏沈水,梦落庐山九叠屏。
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阙掌洪炉。少年从事夸门第,莫向尊前气色粗。十姓胡中第六胡,文章官职胜崔卢。暂来关外分优寄,不称宾筵语气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