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偈颂一百六十首》

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
一一诸相莫不然,是故见者无厌足。

作者介绍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作品评述

《偈颂一百六十首》是宋代释宗杲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简练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法中“清净慈门”和“共生如来”的颂扬,以及对佛法中的种种境界和现象的赞叹。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偈颂一百六十首》的中文译文:
清净慈门尘数多,共生如来一妙相。
一一诸相莫不然,见者无厌足心宽。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法的核心观念和境界。首先,诗中提到了“清净慈门”,意指佛法是一条通向内心清净和慈悲的道路。佛法的教义和修行可以帮助人们抛开尘世的纷扰和杂念,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净化。

接着,诗中出现了“共生如来一妙相”的描述,这是对佛陀的颂扬。这里的“共生如来”指的是佛陀的存在和智慧,而“一妙相”则表示佛陀的境界和法身的无上美妙。这里的“妙相”可以理解为佛法的种种法门、境界和现象,它们都以佛陀的智慧为根本,表现出种种不可思议和超越尘世的特点。

随后,诗中说道,“一一诸相莫不然”,意指佛法中的一切境界和现象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任何虚妄之处。这句话揭示了佛法的真实性和普遍性,表达了佛法的宏大和深远。

最后,诗人提到“见者无厌足心宽”,表达了佛法的无穷魅力和智慧的广度。佛法的修行者能够通过对佛法的领悟和实践,超越世俗的欲望和执着,达到心灵的宽广和满足。

总的来说,《偈颂一百六十首》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法的颂扬和赞叹,以及佛法的核心观念和境界。这首诗词在表达了佛法的智慧和境界的同时,也呼唤着人们对内心的反思和修行的追求。

  • 《哀贤亭》

    黄鸟哀子车,强埋非天为。天夺不待老,还能使人悲。马侯东南秀,鞭策要路驰。归骨万里州,乃当强壮时。墓门闭空原,白日无履綦。苍苍柏与松,浩浩山风吹。我初羞夷吾,鲍叔亦我知。终欲往一恸,咏言慰孤嫠。

  • 《田家三咏》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

  • 《河阳歌》

    染罗衣,秋蓝难著色。不是无心人,为作台邛客。花烧中潬城,颜郎身已老。惜许两少年,抽心似春草。今日见银牌,今夜鸣玉晏。牛头高一尺,隔坐应相见。月从东方来,酒从东方转。觥船饫口红,蜜炬千枝烂。

  • 《公子行》

    青衫薄薄漏春风,日暮鸣鞭柳影中。回望玉楼人不见,酒旗深处勒花骢。

  • 《题枇杷树》

    珍树寒始花,氛氲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无绝。袅袅碧海风,濛濛绿枝雪。急景自馀妍,春禽幸流悦。

  • 《子固席上雪得芟字》

    新霜一夜草如芟,午酌临轩雪点衫。不怕夷门清着骨,故教诗句耸巉岩。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