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偈颂一百六十首》

文殊三处安居,志公不是闲和尚。
迦叶欲行正令,未免眼前见鬼。

作者介绍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作品评述

诗词:《偈颂一百六十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宗杲

诗意:
《偈颂一百六十首》是宋代释宗杲所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表达了文殊菩萨在三个不同地方的安居情景,同时也表明了志公不是一个闲散的和尚。迦叶的禅修之路也被提及,暗示了在修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种种幻象和障碍。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文殊菩萨的安居场景,展现了佛教修行者的精神态度。通过描述迦叶欲行的情节,诗人表达了修行者在追求正道时可能会遇到幻象和困难的现实。这种表述方式既寓意深远,又富有启发性。

释宗杲以简练的文字,展现了佛教修行的内涵。他用直接明了的语言,揭示了佛教修行者的境遇和困难。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安居和迦叶的修行,诗人呈现了佛教教义中的智慧和勇气。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它不仅展现了佛教修行者的坚韧和决心,还表达了人们在修行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和迷惑。通过这种描写方式,诗人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鼓励人们在艰难险阻中坚持不懈,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总之,《偈颂一百六十首》通过简练而富有意义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佛教修行者的境遇和内心世界。诗人通过揭示修行中的艰辛和障碍,传递了一种勇敢、坚韧和智慧的精神,给予读者启发和鼓励。这首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有着深刻的哲理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 《芭蕉花》

    绿蜡一株才吐焰,红绡半卷渐抽花。窗前映月人无寐,疑是银灯透碧纱。

  • 《走笔成一篇答徐君先辈见寄》

    定交初何年,昔齿会稽学。君壮我尚少,道复先我觉。子时于众人,百鸟一鸑鷟。学官程诸生,题品或义卓。众方缩手顾,君笔已一捉。落纸千馀言,浑如玉出璞。辞场或鼓行,无敢犯锋矟。有时谈遗经,圣贤在口角。愤疾异说妄,摘抉三传駮。语气清不休,旱天冽雷雹。南北俄乖张,同时

  • 《点绛唇 秋夜横泖旅窗听雨,有怀故园》

    两鬓秋风,掩关坐听黄昏雨。灯前自语。世乱甘清苦。蔓草愁烟,荒却东陵圃。归期阻。荆榛满路。投老知何处。

  • 《临安旅邸答苏虞叟》

    生杨风雨小楼寒,宋玉秋词不忍看。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

  • 《又和》

    蟹正肥时秋色老,鸦争噪处夕阳残。未须多进玻瓈椀,满树霜红正好看。

  • 《电》

    玉女开天笑,骊龙弄月珠。照眸千壑满,应手一丝我。晻映同云表,行移转海隅。田夫占北极,明日雨平铺。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