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二十日夏,日日无空缺。
露柱带神通,灯笼呈丑拙。
彻不彻,却来棒头为汝决。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偈颂一百六十首》是宋代释宗杲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百二十日夏,日日无空缺。露柱带神通,灯笼呈丑拙。彻不彻,却来棒头为汝决。
中文译文:
夏季经过了一百二十个日子,每一天都没有间断。露水滴在柱上,具备神秘的力量。灯笼显得丑拙不堪。穿不穿透,却让棒头来为你解答。
诗意:
《偈颂一百六十首》以夏季为主题,通过描绘一系列景象来表达诗人对夏天的感悟和思考。诗中描述了夏季连续的存在,没有一天是空白的。露水滴在柱子上,具有超凡的神奇力量,使人联想到自然界中的奥秘和人与自然的联系。灯笼的形象被描绘为丑拙,暗示了夏季的一种平凡和朴实。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思考的态度,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灯笼是否穿透真理,而答案则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和解答。
赏析:
《偈颂一百六十首》以简洁的语言和意象构建了夏季的景象,并透过景象传达了深刻的意义。诗人通过对夏季景象的描绘,启发读者思考夏季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露水滴在柱子上,象征着大自然中的奥秘和力量,给人以启示和感悟。灯笼的丑拙形象则呈现出夏季朴素的一面,与美丽的自然景象形成了对比。最后两句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引发读者对真理的思考和探索。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递了深远的哲理,给人以思考和启发,展示了宋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数日及中秋,迎月试新醁。清晖困屏翳,顽阴费驱逐。广座迷樽俎,高堂费灯烛。未用恤一眚,何妨纵百沃。见人如见月,张家呼小玉。
官舍莺啼绿树阴,炎天步屟尔能寻。楼前过雨山俱出,阶下生烟竹更深。讲肆不妨开马厩,诗篇何必到鸡林。酣歌气与秋空远,丹壑谁知静者心。
冬令常温客不愁,日来还用理衣裘。浪开易落惊花雨,过暖成寒似麦秋。木叶摇风摧宿鸟,江烟带暝起沙鸥。何人有酒生春意,驱我新诗到笔头。
乞取池西三两竿,房前栽著病时看。亦知自惜难判割,犹胜横根引出栏。
浮云扫尽天如水,十里疏钟到野堂。窗纸月明人不睡,屋茅霜冷夜初长。归休固已师沮溺,承学犹能陋汉唐。安得子孙常念此,不妨世世业耕桑。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翻山麓。晓来却问册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