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九月九,个个尽知有。
吃了茱萸茶,多是眉头皱。
唯有陶靖节独欢颜,解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鑑,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隠,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证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遯庵演。三年復还灵隠。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爲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爲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鑑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贊等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是宋代释师范所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重阳节的景象和人们的不同情绪反应,以及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心境和对南山的远眺。
诗词的中文译文:
重阳九月九,个个尽知有。
吃了茱萸茶,多是眉头皱。
唯有陶靖节独欢颜,解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的情景。在这一天,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诗中提到了吃茱萸茶的情景,茱萸是重阳节的传统饮品,但人们却皱起了眉头,这可能是因为茱萸的味道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疑虑和不满。
然而,陶渊明却是一个例外。他是一个独自欢颜的人,他解放了自己的思想,选择在东篱下采菊花。这表明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享受着与大自然的亲近和对美的品味。他不被外界的拘束和眉头皱纹所困扰,他的心情是悠闲自得的。
诗的最后两句"解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陶渊明在采菊花的同时,静静地欣赏南山的景色。这里的南山象征着宁静和深远,也是陶渊明追求理想生活的寄托。通过欣赏南山,他感受到了宁静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整首诗词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和对陶渊明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和追求内心平静的向往。它也提醒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保持一份宁静和超脱,欣赏并追求内心的美好。
澹澹烟覆渚,呜呜角收声。白毫万丈光,下注千山倾。良夜三五时,玉楼十二城。皇天老眼开,碧湛双瞳晴。窥我读书窗,徘徊到天明。,我从树头来,挟我入太清。飞萤转蒿丛,熠燿徒营营。露气下庭宇,秀爽凌冠缨。以兹无尽景,对此不平鸣。不如使云遮,寂历忘吾情。
楚客忆乡信,向家湖水长。住愁春草绿,去喜桂枝香。海月迎归楚,江云引到乡。吾兄应借问,为报鬓毛霜。
千载桃源信不通,镜湖西坞擅春风。舟行十里画屏上,身在西山红雨中。俗事挽人常故故,夕阳归棹莫匆匆。豪华无复当年乐,烂醉狂歌亦足雄。
缘曾分明种,故发入云香。
空山杳杳鸾凤飞,神仙门户开翠微。主人白发雪霞衣,松间留我谈玄机。
我是仙蓬旧主人,一生常得自由身。退归自合称山长,变化犹应侍帝晨。得酒不妨开口笑,学人难作捧心颦。垄中且复随缘住,又见湖边草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