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面看天,低头觑地。
明眼衲僧,讨甚巴鼻。
岂不见山前明觉寺裹有个陈暗黎,解道苏噜悉唎悉唎。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鑑,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隠,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证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遯庵演。三年復还灵隠。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爲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爲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鑑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贊等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是宋代佛教僧人释师范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天地、自身以及宗教信仰的描绘,传递出一种对生命和宇宙的虔诚和敬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天地的观察和内心的感悟。首句"仰面看天,低头觑地"表达了作者仰望天空,低头凝视大地,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察宇宙的奥妙。明眼衲僧,指的是修行有成的僧人,他们能够透过表象看到真相,不为外在世俗所迷惑。
接下来的句子"讨甚巴鼻"是一种幽默的表达方式,意味着这些明眼的僧人对于一些琐碎的细节并不关心,他们更关注的是内心的觉悟和修行的境界。而"岂不见山前明觉寺裹有个陈暗黎"则揭示了一个寺庙的景象,陈暗黎指的是一个粗俗、普通的人,与明眼的僧人形成鲜明对比。这句诗意味深长,既暗示了修行者的清明和超脱,也反映了人世间的种种纷扰与烦恼。
最后一句"解道苏噜悉唎悉唎"则是一种无意义的语言,可能是为了增强韵味和节奏感。整首诗词通过简短的文字,展现了佛教思想中对于宇宙和个体的思考,以及对于追求内心平静与解脱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传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思索,以及对于追求内心觉悟和解脱的向往。通过对天地、自身和宗教修行的描绘,展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和对真理的追求。
岭日开寒雾,湖光荡霁华。风乌摇径柳,水蝶恋幽花。蜀国地西极,吴门天一涯。轻舟栏下去,点点入湘霞。高秋凭远槛,万里看新晴。重雾披天急,千云触石轻。湖山四五点,湘雁两三声。遥想潘园里,琴尊兴转清。
庭柯一叶炎曦淡,秋光宦情相似。驷马争驰,千帆竟送,不羡纷纷时辈。随缘赋禄,庆官府清明,纪纲兴起。暇日吟鞍,湖山公案更兼理。将军犹自未老,旧时供奉曲,还有风致。拄笏西山,蟠螭北海,却是君家盛事。佳辰雅聚。且满引霞觞,坐看芝砌。富贵长年,四时谈笑里。
八臂朝天一纺轮,朝挥行雨暮行云。俯看平地疑流水,仰慕高踪远塞尘。天际东风春猎猎,磨房文札雪纷纷。吉诃德定真神勇,竟敢操戈斗巨人。
四海常为客,三春却倦游。能飞归不得,虽去有何求。故国千年恨,行人万里愁。年来风过耳,无泪与君流。
我客犹湖外,君行返汉中。乖离从此异,邂逅复兹同。始见忘曾识,徐言乃渐通。怪来颜重渥,深感鬓成蓬。
东汉诸公孰最贤,南州高士独推先。蒲轮徒枉当年聘,尘榻从教尽日悬。吾道固应天未丧,此时争奈木将颠。栖栖尔辈成何事,那似清风万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