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寄题傅钦之学士济源草堂》

大形南址直河津,君有茅庐泲水滨。
苍翠入檐藏绝景,潺湲绕舍隔嚣尘。
久游台阁忘声利,长忆渔樵狎隐沦。
待得功成年至日,归来不负故园春。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寄题傅钦之学士济源草堂》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寄题傅钦之学士济源草堂

大形南址直河津,
君有茅庐泲水滨。
苍翠入檐藏绝景,
潺湲绕舍隔嚣尘。
久游台阁忘声利,
长忆渔樵狎隐沦。
待得功成年至日,
归来不负故园春。

诗意:
这首诗词寄给傅钦之学士,题在他在济源的草堂上。诗人描述了这个草堂的壮丽景色,它坐落在南方,直面河津,而学士的茅庐就在泲水边。茂密的树木和苍翠的景色进入草堂的深处,形成了一幅宛如世外桃源的美景,潺潺的流水环绕着草堂,将喧嚣的尘世隔绝开来。诗人曾经长时间游历在朝廷的台阁之中,但他已经忘记了名利的声音,而长久怀念起与渔樵狎嬉、隐居沦落的日子。他期待着成功之时归来,不负故园的春光。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草堂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功成的追求。诗中的"苍翠入檐藏绝景"和"潺湲绕舍隔嚣尘"揭示了草堂所在地的自然之美以及远离尘嚣的宁静。而"久游台阁忘声利,长忆渔樵狎隐沦"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隐居生活的怀念和对名利的淡漠。最后两句"待得功成年至日,归来不负故园春"表达了诗人希望在成功之后能够回到故园,不辜负春光和过往的生活。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和对名利的冷淡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同王忘机林子丘登雨花台过吊亡姬杨烟墓荐洒》

    雨花台下树为烟,抔土于今已一年。亦有催妆旧时客,同来酹酒晚风前。

  • 《孤山问梅》

    每到山边与水边,有梅花处忆逋仙。湖光清浅黄昏月,招得先生在眼前。

  • 《句》

    关河虎符重,殿阁兽樽闲。

  • 《寄题郑熙宁夫玉轩》

    良玉本不琢,不音无希声。观君命轩意,欲以诗自鸣。君诗志古调,考击在差韺。泠泠涧泉泣,切切溪条清。孚尹露涵采,润美月泛英。昔闻洛山中,种者须其成。非铖感受价,卖韫那敢轻。用之荐穹昊,何但鬼神惊。凉欲觉庭叶,夜疏耿镫惊。一读一启予,古调真难评。

  • 《送梵才大师归天台》

    飞锡眷瑶琴,行行望海阴。香花上都供,猿鸟故岩心。午钵凝斋剂,晨舟载梵音。庭柯旧桂子,依约半春林。

  • 《清平乐(般涉调)》

    青袍如草。得意还年少。马跃绿螭金络脑。寒食乍临新晓。曲池斜度鸾桥。西园一片笙箫。自欲胜留春住,风花无奈飘飘。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