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倚青山书满堂,门齐通德里高阳。
传家载世惟清白,教子何人似义方。
班嗣一丘虽道卷,刘商七业已名彰。
他年驷马充闾贵,须信文儒泽施长。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寄题蒲传正学士清风阁》是苏颂所写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清风阁为题材,通过描绘阁楼的景物和表达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展现了苏颂崇尚清廉正直的情怀。
诗词中描述了青山环抱的清风阁,书籍堆满了整个阁楼,门通德里高阳。这里所述的清风阁可以被理解为知识的殿堂,代表了学问和智慧的积累。作者通过这种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学术和道德的追求。
接下来的几句中,苏颂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他认为传家之道只有清白廉洁才能世代相传,而教育子女则需要像义方一样的人。这里的清白和义方都是指正直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诗词的后半部分提到了班嗣和刘商。班嗣是指东汉时期的班彪,他是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著有《汉书》。刘商则指刘向,他是西汉时期的学者,擅长文学和历史。通过提到这两位学者,苏颂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学术成就的推崇。
最后两句中,苏颂展望了未来。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在官场上得到重用,成为驷马之贵。这里的驷马是指古代官员中的高级职位。他认为只有信仰文儒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荣耀和影响力。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述清风阁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思考,表达了苏颂对学问和道德的追求,以及对后代的期望。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手法使得作品充满了古典的气息,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思想境界。
钜德元功凤应韶,屏风隔坐翊昌朝。星辰循轨三阶正,钟鼓重新一气调。活国工夫归断断,炼形真一已飘飘。芒鞋门下尘埃客,拔宅惟看上紫霄。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词臣通籍侍金闺,天语从容问归蹊。云外山高龙虎踞,人间松老凤凰栖。翰林拟诏当红药,道士疏封出紫泥。更赐金钱祠泰峙,寥阳前殿丽璇题。
玉辂寻春赏,金堤重晦游。川通黑水浸,地派紫泉流。晃朗扶桑出,绵联杞树周。乌疑填海处,人似隔河秋。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汀洲归棹晚,箫鼓杂汾讴。
挺挺石可转,恂恂衣不胜。平生忧国志,长夜读书灯。大易窥三古,中庸进百能。惜哉天不憗,无复见川增。
榔栗婆娑昼影圆,披襟凝眺此翛然。鹂留便作林间伴,正是麰黄椹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