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阁高几寻,其高不可知。
但见读书人,心与千古期。
藉此间旷地,端坐穷轩羲。
世尘飞不到,月霁光风吹。
况复揭扁榜,字画天下奇。
妙有指南处,世人那易窥。
昔闻堂上声,斩轮尝笑之。
而子得学省,不觉糟粕遗。
终日几案乐,舍此归其谁。
《寄题吴伯丰所居二首·读书阁》是宋代陈文蔚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在书阁中的景象,表达了读书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永恒价值的向往。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书阁高几寻,其高不可知。
在这座高耸的书阁中,高度难以估量。
此句以书阁的高度来形容其壮丽与庄严,意味着书籍的重要性和价值无法被人们完全认知和理解。
但见读书人,心与千古期。
只见到读书人,他们的心与千古同在。
这句表达了读书人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与历史和前人的思想相连,心灵与千古相通,表达了读书人对于传承和追求永恒价值的期望。
藉此间旷地,端坐穷轩羲。
借此宽阔的空间,端坐于朴素的书斋。
这句描绘了读书人专心致志地坐在简朴的书斋中,以此作为追求知识和思考的场所。
世尘飞不到,月霁光风吹。
尘世的浮躁无法侵扰,明月清风吹拂。
这句表达了读书人远离尘世的喧嚣和干扰,沉浸在安静的读书环境中,如明月清风般纯净和宁静。
况复揭扁榜,字画天下奇。
何况还有书画名家的作品,字画在世间独具奇异之美。
这句赞美了书画艺术的卓越,暗示了书斋中不仅有书籍,还有字画的陈列,进一步丰富了读书人的思想和审美享受。
妙有指南处,世人那易窥。
其中有指引之物,普通人难以窥见。
这句表达了书斋中所蕴含的深奥和智慧,暗示了普通人难以理解和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真理和精神。
昔闻堂上声,斩轮尝笑之。
曾经听闻堂上的聚会声音,曾以斩轮尝试过其中的欢笑。
这句回忆了过去读书人在读书阁中的欢乐时光,堂上的聚会活动给他带来了快乐和欢笑。
而子得学省,不觉糟粕遗。
而你在这里学习领悟,不会感到一丝糟粕的残留。
这句表达了读书人在书斋中专心学习的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决心,表示他在这里能够得到纯净和高质量的学术知识。
终日几案乐,舍此归其谁。
整日沉浸在书案前的快乐中,除此之外,还会归属于谁。
这句表达了读书人对于学习的热爱和投入,认为读书是一种无比愉悦的事情,除了学习之外,他们无法找到其他能给他们带来如此满足和归属感的事物。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书阁中读书人的景象,表达了读书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永恒价值的向往。诗中通过描绘书阁的高耸和宽阔、读书人的专注和心灵与千古相通,以及书斋中的书画之美和深奥智慧,展示了读书人追求卓越、超越尘世的精神境界。诗词中融入了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赞美,以及对读书人在书斋中专注学习的敬佩和羡慕之情。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词句表达了读书人对知识的珍视和对追求卓越的执着,展现了读书的乐趣和对永恒价值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一雨草木润,新晴天地明。山川未改色,鸟雀已欢声。客子喜相语,田家尤未平。似闻陂偃拆,掘井得深坑。
野市人来郢,毗邻水接襄。
陈其姓,名曰容。称所翁,善画龙。葛岭翘材酒杯客,不分虎,不凭熊。晚节写此箨龙儿,真是老笔善藏锋。我尝遥望识其貌,古面无髯双鬓蓬。画龙撇竹匪二技,造化虽异机轴同。竹即是龙龙即竹,鬼施神设非人工。龙耶竹耶勿恼我,拓楼长啸万里天宇空。
此客南湖不易逢,几年尘外愿相从。风流前辈新曾识,兴寄高情老未慵。行柳映门宜著舫,青灯同坐到闻钟。稻畦莲渚临平境,何幸同师觅旧踪。
解组轻千里。趁朝来、风高气爽,波平如砥。试问余恩深几许,江阔秋清无底。看两径、棠阴舞翠。明月归_轻似叶,只梅花、香里诗千纸。端不愧,西江水。谪仙才气兰亭字。更清姿雅度,修竹长松标致。官职几人曾此过,萱草春风谁似。任彩服、蹁跹娱戏。去此云霄真一握,算令公、勋
鸡犬声村市,烟霞古洞天。晨坛凝玉露,夜井浸珠躔。凤翼团宸画,龟趺负古镌。于湖诗去后,今昔几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