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远令人瘦,思君甚渴饥。
恨无如意事,懒乞送行诗。
帝陌喧车马,王门守鹿貔。
何时借僧榻,切勿负幽期。
徐照(?~一二一一),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工诗,与同郡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并称“永嘉四灵”。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行迹遍及今湖南、江西、江苏、四川等地。宁宗嘉定四年卒。有《山民集》(《瀛奎律髓》卷二○),已佚。有《四灵诗集·徐照集》、《芳兰轩集》传世。事见《水心文集》卷一七《徐道晖墓志铭》。 徐照诗,以一九二五年南陵徐乃昌据毛晋影抄残宋本刻《永嘉四灵诗·徐道晖集》三卷本爲底本。校以一九二八年永嘉黄群《敬乡楼丛书》本(简称黄本)、明潘是仁刻《宋元四十三家集·芳兰轩诗集》五卷本(简称明本)、清顾修读画斋刻《南宋群贤小集·芳兰轩集》一卷本(简称顾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寄翁灵舒》是宋代徐照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游远令人瘦,
思君甚渴饥。
恨无如意事,
懒乞送行诗。
帝陌喧车马,
王门守鹿貔。
何时借僧榻,
切勿负幽期。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徐照在离别之际的思念之情。徐照在远离的旅途中感到疲惫和饥渴,而且内心充满了对君主不能如愿以偿的遗憾。他感到自己懒散无为,无心写下离别的诗篇。徐照对于这个喧嚣的世界感到厌倦,希望有一天能够寻找到一个宁静的地方,与僧人一起休憩,但同时也警告自己不要辜负与君子约定的幽会时光。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徐照游历途中的心境和情感。他将自己远离家乡、思念之情和对世事不如意的愤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诗中既有游历过程中的辛劳疲惫,又有对君主政治不如意的失望,以及对未能如愿以偿的遗憾之情。诗人的内心状态在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在最后两句中,徐照表达了对寻求宁静和幽会的渴望,同时也警告自己不要辜负这份珍贵的约定。这种对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矛盾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追求,使这首诗词充满了深意和哲理。
总的来说,《寄翁灵舒》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明确的表达,描绘了徐照游历途中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诗人对离别的思念、对世事的失望以及对理想的追求都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人读来心生共鸣。
叔夜青山肯长往,不应石髓化山坚。君会箨龙才小发,恐君心未老伊川。
人孰不有母,鲜能报其恩。人孰不有弟,鲜能念同根。汉兴尺布谣,郑有誓泉言。所以忧世事,永叹鹡鴒原。缅怀宝善君,生子出孝门。幼习静室业,实为仁爱敦。百金买古宅,乃在清溪濆。堂前种荆树,堂北长慈萱。时从道园中,驾彼白鹤轩。再拜母膝下,殷勤问寒暄。季也一相接,怡然
早事太尉府,谬以才见论。身作邑中吏,日陪丞相尊。嵩山云外寺,伊水渡头来。泉味入香茗,松色开清樽。题诗人半醉,马上景已昏。归来属後乘,冠盖迎国门。悠悠失贫贱,苒苒历凉温。而今处穷僻,落莫思旧恩。终日自鲜适,终年长不言。已觉人事寡,惟闻鸡犬喧。东风有来信,满幅
豆粥能驱晚瘴寒,与公同味更同餐。安知天上养贤鼎,且作山中煮菜看。
古人惜墨如惜金,老融惜墨如惜命。濡毫洗尽始轻拂,意匠经营极深夐。人非求似韵自足,物已忘形影犹映。地蒸宿雾日未高,雨带寒烟山欲暝。中含太古不尽意,笔墨超然绝畦迳。画家安得论三尺,身世生缘俱堕甑。人言可望不可亲,夜半叩门宁复听。三生宿契谁得知,一见未言心已应。
橘绿与澄黄。今小春、已过重阳。晚来一霎霏微雨,单衣渐觉,西风冷也,无限情伤。孤馆最凄凉。天色儿、苦恁凄惶。离愁一枕灯残後,睡来不是,行行坐坐,月在迥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