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翁犹眼明,三台星畔见奎星。
文章有气吞馀子,议论无差本六经。
愧我不能攀逸驾,得君自足振颓龄。
玉溪常与荆溪接,分得馀波到石屏。
诗词:《寄吴明辅秘丞》
七十七翁犹眼明,
三台星畔见奎星。
文章有气吞馀子,
议论无差本六经。
愧我不能攀逸驾,
得君自足振颓龄。
玉溪常与荆溪接,
分得馀波到石屏。
中文译文:
七十七岁的老人仍然眼睛明亮,
在三台山旁边看见了奎星。
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超越了普通人,
他的议论无误,基于六经的原本。
我感到惭愧,无法与他并驾齐驱,
你自己已经足够振奋颓废的年龄。
玉溪和荆溪常常交汇在一起,
余波甚至传到了石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戴复古写给吴明辅的寄语之作。诗中描绘了吴明辅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格。
首先,诗人称赞了吴明辅年过七旬仍然眼睛明亮,这一描写暗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不凡的洞察力。
接着,诗人提到吴明辅在三台山旁边看见了奎星,这是一种象征,暗示吴明辅在文学上有着非凡的造诣和眼光。
诗人赞美吴明辅的文章气势磅礴,超越了常人,他的议论也无误,基于经典六经的原本。这表明吴明辅的文学才华不仅在表达上有力,而且有着深厚的学识基础。
然而,诗人在最后几句中表达了自己的惭愧之情。他说自己不能与吴明辅并驾齐驱,但吴明辅已经足够振奋颓废的年龄。这表明诗人对吴明辅的敬佩和自己的自谦之情。
最后一句提到玉溪和荆溪常常交汇在一起,余波甚至传到了石屏。这是一种景物描写,也可理解为吴明辅的名声和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一地,而是广泛传播开来。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赞美和敬佩之情写出了吴明辅的才华和品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谦和对吴明辅的景仰之情。通过对吴明辅的描写和自己的反思,诗人展现了对文学追求和学识修养的向往。
流年五十前,朝朝倚少年。流年五十后,日日侵皓首。非通非介人,谁论四十九。贤哉蘧伯玉,清风独不朽。
不赋杜鹃三十秋,今愁不比昔时愁。杜鹃岂是催春去,为见春来啼不休。
沩水闻贞媛,常山索锐师。昔忧迷帝力,今分送王姬。事等和强虏,恩殊睦本枝。四郊多垒在,此礼恐无时。
出门处处皆桃李,我独呻吟一室中。只道有诗敺疟鬼,谁知无檄愈头风!
不问人间事,连年鸟外居。白云吟次见,青壁醉来书。扫石秋苔駮,开窗夜月虚。于时已无念,生计有樵渔。
岁月蹉跎发已丝,埋头自笑有书痴。故人倘解怜清好,归去山记补缺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