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即席分得秋字送张吉老学士移使京西》

赐对中楹喜暂留,驻旌聊复到蓬丘。
朋游少别三周岁,尊酒相逢半白头。
频拜恩光龙铸节,屡宣风力隼横秋。
二邦已见澄清效,更尽宽平缓主忧。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即席分得秋字送张吉老学士移使京西》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秋字得分,送给张吉老学士,他被派往京西,我心中充满喜悦,暂时留在这里,驻守旌旗,聊以守护蓬丘。我们曾是好友,相聚少有分别,已有三个秋天没有见面了,现在重逢,头发已经半白了。我们频繁地向皇帝叩谢,感恩之情如同阳光照耀般灿烂,龙铸的节度已经多次传达,风力也像猎隼一样横扫秋天。两国已经见证了清澈的效果,更加致力于国家的稳定与安宁。

诗意:
这首诗是苏颂送别张吉老学士,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即将离开的不舍之情。诗人回顾了友谊的岁月,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诗中还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稳定的祝愿,以及对皇帝的忠诚和敬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友谊和离别的情感,通过对友人离去的表达,抒发了作者对友情的思念和珍视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用“驻旌聊复到蓬丘”形容作者留在原地守候的心情,用“尊酒相逢半白头”表达了岁月流转和友谊的长久。同时,诗人也通过表达对国家繁荣和安宁的祝愿,展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整首诗意蕴含深沉,情感真挚,通过对友情和国家的描绘,展示了苏颂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和责任感。这首诗词既是对友人的送别,也是对国家繁荣的祝福,体现了苏颂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 《题文潞公黄河议後》

    澶渊不作渡河梁,由是中原府库疮。白首丹心一元老,归来高枕梦河隍。

  • 《依韵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醖》

    南阳本佳处,偶得作守臣。地与汝填近,古来风化纯。当官一无术,易易复循循。长使下情达,穷民奚不伸。此外更何事,优游款嘉宾。时得一笑会,恨无千日醇。客有多闻者,密法为我陈。自言此灵物,尽心妙始臻。非徒水泉洁,大要麹檗均。暄凉体四时,日月周数旬。其气芳以烈,厥味

  • 《夏日山居好十首》

    夏日山居好,吟来亦自豪。焚香诵周易,痛饮读离骚。莫讳无三甲,吾今已二毛。芜编三日卷,空费一生劳。

  • 《再和元礼春怀十首》

    吴中风物最娇饶,百里春风酒旆摇。往往贵人留骑从,少年丛里贳金貂。

  • 《一年佳节惟立春元夕并在一日亦盛事也灯火笙》

    公堂宴处万灯明,灶鼓冬冬脆管清。莫厌青裙分作队,那无艳粉笑倾城。甘心挝鼓投荒裔,敢望传柑近上京。咫尺宾朋若胡越,语音嘈杂隐雷声。

  • 《竹杖》

    竹杖点湘斑,长随掌握间。老来方得力,伴我一生閒。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