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寻湘水东,古翠积秋浓。
长老禅栖处,半天云盖峰。
闲床饶得石,杂树少于松。
近有谁堪语,浏阳妙指踪。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寄云盖山先禅师》是唐代诗人齐己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寻慕名僧云盖山禅师的心情和景物。
中文译文:
曾经寻找湘水东,
古老的翠色积于秋浓。
长老禅宗的居处,
被云雾半遮蔽的峰峦。
床上多了石头让人舒适,
树木少于松树的环绕。
附近是否有人能说话,
浏阳妙指的踪迹。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寻找云盖山禅师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风景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禅师智慧的仰慕,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的观察和体味。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词句描绘了诗人的旅途和欣赏禅宗境地的心情。诗中的“湘水东”和“古翠积秋浓”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清新、恬静的感受。诗人用“长老禅栖处,半天云盖峰”来形容禅师居住的地方,表达了他想找到禅宗智慧的渴望。诗中的“闲床饶得石,杂树少于松”表达了一个宁静、安逸的环境,给人以心灵的宁静。最后两句“近有谁堪语,浏阳妙指踪”则表达了诗人对禅师教诲和启示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简练,描绘了一幅寻慕名僧的行旅画面,抒发了作者对禅宗智慧和自然景物的赞美与渴望,在形式上也符合唐代的诗歌特点。
仲子甘心织屦避万锺,渊明不肯折腰为五斗。一年鸿雁识来往,终日沐猴何去取。甥诗意慕两君闲,读书要在存心久。平生所谈性命奥,长弃不忧金石朽。我今颇习鹙子定,犹复晨朝怖头走。刳心先拟谢声名,不作羊邹凄岘首。云梯雨矢集无方,我已心灰同墨守。恐甥自是禹门鳞,未可潜逃
我无锦绣肠,而居锦绣谷。春风二三月,山花名踯躅。芳鲜照寒涧,窈窕映修竹。化工亦耐事,造物能委曲。不知几猩唇,贷此色可足。看久直欲燃,况乃手未触。杖藜两幅巾,人物俱惊俗。方观笔端妙,更对杯中醁。念昔嵩少步,千层上云麓。政似徐熙图,写生开百幅。怀归阻兵火,梦想
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南来频洒泪,渴骥每思泉。
世途时事两艰难,上水船行八节滩。旅雁唤愁秋已尽,邻鸡惊梦夜将阑。醉狂终是心情懒,老瘦非关骨相寒。閒忆能诗俞与赵,久无妙语发毫端。
武溪多野涉,一日四十八。入水人胫寒,登崖马蹄滑。
廿年不见盛公子,竟作修文地下官。玉树临风今竟折,冰舟归榇不胜寒。灯前散帙无儿读,案上新诗有日看。欲吊孤坟烟浪隔,一襟清泪几时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