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听山东诏,甘泉息夜烟。
玺膺新玉帛,图贡旧山川。
望切尧民日,忧形杞国天。
中原尤感泣,不独老臣然。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甲申宁庙挽词》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自听山东诏,甘泉息夜烟。
玺膺新玉帛,图贡旧山川。
望切尧民日,忧形杞国天。
中原尤感泣,不独老臣然。
诗意:
这首诗词是为了宁庙而作,诗人自听到山东的诏令,心中的忧愁犹如夜间的烟雾被甘泉所消散。玉帛和宝图代表了新的权力和财富,而古老的山川代表了历史和传统。诗人忧虑着人民的处境和国家的命运,他感叹着尧时代人民的艰辛,担心着杞国的未来。诗人在中原一带感到特别沉痛,但他并不是唯一一个老臣心怀忧愁。
赏析:
这首诗词以宁庙为背景,通过描绘宝玺、玉帛和图贡等象征物,以及对尧民、杞国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忧虑之情。诗中情感深沉,流露出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诗人通过对新旧事物的对比,传达了他对于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传统的敬仰。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给人以思考与共鸣的空间。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关注,以及对历史和传统的珍视,具有深远的意义。
南讹初应历,五日未生阴。灵药收农录,薰风拂舜琴。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
夜绩旁边映隙光,忆曾参扣遍诸方。扫眉众女偏谣诼,开口群儿亦谤伤。后有知音分雅郑,今谁协律谱宫商。戏衫欲脱夫人付,诸子披襟直下当。
此地常无日,青青独在阴。太阳偏不及,非是未倾心。
睡觉花阴芳草软,不知明月出墙东。杯盘狼藉人何处,聚散空惊似梦中。
问春何处来,春来在何许?月堕花不言,幽禽自相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