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贾生》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汉朝有个洛阳的年轻人,少年时就明察是非。
他的言论很多时候引发感慨,自信地敢于违背众说。
如果死者能够复生,现在的人又有谁愿回归?
也许应该跳入东海,不仅是因为悲伤而湿透衣衫。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年轻人贾生的形象。贾生具有明察是非的才智,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便与众不同。他对社会现象和人生的思考带有深沉的感慨。诗人通过表达对贾生的赞赏,反思了当下社会对于个体独立思考和价值观的局限,呼唤着人们能够勇敢追求真理,不受固有观念的桎梏。
赏析:
《贾生》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贾生的特质和思想态度。贾生年轻时就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明辨是非。他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众说纷纭中坚守自己的信念。诗中提到,如果死者能复生,现在的人又有谁会愿意回归?这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批判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体独立思考和勇于追求真理的呼唤。
最后两句“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形象地描绘了贾生的悲愤之情。他宁愿跳入东海,让自己的泪水湿透衣衫,也不愿屈从于世俗的压力和迷失的境地。这种强烈的自我抒发和坚持个人信念的精神,使得贾生成为一个令人赞叹的形象。
整首诗词通过对贾生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个体独立精神和思想自由的推崇,呼唤人们勇敢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世俗束缚。同时,诗中的悲愤情绪也反映出对于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于正义的向往。《贾生》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触动读者,是一首富有个性魅力和社会意义的诗词作品。
东作初占嗣岁宜,蚕官又近乞灵时。倾家酿酒无遗力,倒社迎神尽及期。先醉後醒惊老惫,路长足蹇叹归迟。西村渐过新塘近,宿鸟归飞已满枝。
周王甲子旦,汉后德阳宫。洒瑞天庭里,惊春御苑中。氛氲生浩气,飒沓舞回风。宸藻光盈尺,赓歌乐岁丰。
南徐报政入文昌,东郡须才别建章。视草名高同蜀客,拥旄年少胜荀郎。黄河一曲当城下,缇骑千重照路傍。自古相门还出相,如今人望在岩廊。
西坑曾避难,今又一西坑。十有四年梦,两番多事惊。天乎存老息,地亦定前名。何动不关命,怡然心气平。
应为开门近太清,故携歌管逐双旌。酒逢欢后宁论量,语到真时不属情。木叶吟风千籁作,菊丛含雨万珠明。知公几案常丰暇,诗思如泉日夜生。
林下逢支遁,人疑是宿生。病怜诗力减,老觉世缘轻。短发吴霜净,归心剡雪明。相思听猿夜,幽梦隔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