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底鸣鸠相唯诺,花间飞蝶自绸缪。
二虫得失聊堪笑,鸿鹄谁能问弈秋。
郑清之(一一七六~一二五一),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鄞(今浙江宁波)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调峡州教授。十六年,除国子录。因参预史弥远拥立理宗谋,获信任,宝庆元年(一二二五)除起居郎。二年,权工部侍郎,进给事中。绍定元年(一二二八),签书枢密院事。三年,爲参知政事。六年弥远卒,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左丞相。三年,因天灾提举洞霄宫,家治小圃曰安晚,理宗亲书其匾。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復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九年,迁左丞相。十一年卒,年七十六,謚忠定。有《安晚堂集》六十卷,今残存六至十二七卷。事见《延祐四明志》卷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丞相忠定郑公行状》,《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郑清之诗,《安晚堂集》七卷以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江湖后集》中多出底本之诗,编爲第八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九卷。
这是一首宋代郑清之的诗词《家园即事十三首》。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树底鸣鸠相唯诺,
Under the trees, the cooing of the doves is a solemn agreement,
花间飞蝶自绸缪。
Among the flowers, butterflies dance in an intricate pattern.
二虫得失聊堪笑,
The gain and loss of these two insects are worthy of a chuckle,
鸿鹄谁能问弈秋。
Who can ask the autumn sky about the game of the majestic swan?
译文:
树下的鸠鸟相互答应,
花丛中的蝴蝶自由翱翔。
这两种小生物得失之间可以引人发笑,
真正了解鸿雁和天鹅的秋天的奥秘又有谁能问得到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鸠鸟、蝴蝶和大鸟来表达一种哲理和寓意。
首先,树下的鸠鸟相互答应,传递出一种默契和和谐的氛围。它们在树底鸣叫,仿佛在互相承诺和约定某种事情,展现出它们之间的信任和合作。这种和谐的场景暗示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园。
其次,花丛中的蝴蝶自由翱翔,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和美丽。蝴蝶在花间飞舞,用它们独特的舞蹈织就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这种自由自在的飞舞象征着自由与轻盈的精神,呼应了人们追求自由和享受生活的愿望。
接着,诗中提到了二虫得失。虽然不明确指出是哪两种虫子,但它们的得失引发了人们的笑声。这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一些微不足道的争斗或纠纷持一种宽容和豁达的态度。他认为这些小事情并不值得过多关注,而应该用一种轻松的心态来看待它们。
最后,诗人提问谁能问得到鸿雁和天鹅在秋天的秘密。鸿雁和天鹅是高飞的鸟类,代表了高尚和崇高的品质。秋天是一年的收获季节,也是变幻多端的季节。诗人以鸿雁和天鹅为象征,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和命运的思考。他认为这些问题是无法解答的,因为它们涉及到人生的深刻哲理和宇宙的奥秘。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和谐、自由以及人生意义的思考。诗人用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给予读者以启示和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感与思想。
湖海相逢一笑嬉,纳交如此岂男儿。论心尽道同兰臭,临事无闻伐木诗。管鲍虽贫犹忍弃,左羊至死更相知。岁寒不负松筠约,除却梅花耐久谁。
舜作九成乐,丹凤仪其宫。周备既醉福,高冈始鸣桐。区区汉宣帝,杂羁期群聋。恽诛广汉族,一变高文风。德教既不任,览辉理未通,惟昔周道衰,麟出大野中。尼父绝史笔,盖伤吾道穷。汉治非虞周,凤来与麟同。胡然颍川守,乃敢贪天功。下义上赏奸,甚哉其相蒙。
枳棘君尚栖,匏瓜吾岂系?念离当夏首,漂泊指炎裔。①江海非惰游,田园失归计。②定山既早发,渔浦亦宵济。泛泛随波澜,行行任舻□[木世]。③故林日已远,群木坐成翳。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六十有七岁,生为世上人。四方中正地,万物备全身。天外更无乐,胸中别有春。
当日承恩向壁门,今同伧鬼落荒村。丘坟埋没生秋草,人事如斯讵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