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阴森护槿篱,玉梅庭院粉墙欹。
几年避地无人住,犹有花开一两枝。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见梅》
朝代:宋代
作者:方回
中文译文:
翠竹阴森护槿篱,
玉梅庭院粉墙欹。
几年避地无人住,
犹有花开一两枝。
诗意:
这首诗以描绘梅花为主题,通过对梅花的景象和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梅花的独特之美和坚韧不拔的品质。首句以翠竹和槿篱作为背景,形容梅花生长在阴森的环境中,显示了梅花在寒冷季节中的坚强。第二句描绘了庭院的景象,玉梅依偎在粉墙旁,似乎在寻找温暖和庇护。第三句表达了诗人几年来的避难生活,说明了人迹稀少的环境,暗示了诗人孤独的境遇。最后一句以梅花依然开放的形象作为结尾,传达了梅花的坚韧不拔和生命力的顽强。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写,隐喻了诗人自身的遭遇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尽管环境寒冷,诗人遭遇困难,但梅花仍然能够开放,展示出生命的力量和顽强的生命力。梅花被赋予了象征坚韧和毅力的意义,在诗中成为诗人对抗逆境的象征。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中对于坚持和希望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展示了梅花作为中国文化中坚强、纯洁和高尚品质的象征。同时,诗人通过梅花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以梅花为媒介,将诗人的内心感受与读者分享,引发读者对于生活、坚持和希望的深思。
毛衫。富贵经中谈净域。赤珠玛瑙为严饰。彼土众生当晓色。擎衣裓。妙华供养他方佛。稚小嬉游随没溺。娑婆是苦何曾识。忻厌迩来方有力。从朝夕。静焚一炷香凝碧。
漠然天造与时新,根著浮沁一气均。万物不须彫刻巧。正如恭已布深仁。
兴福奇儿,福无边表。一点灵台,青天月皎。
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欢,莫待春风总吹却。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妆成罢吟恣游后,独把芳枝归洞房。
千里无云湛九霄,月明花露滴春桥。何时心绪如杨柳,笑倚春风万丈条。
神锋虽缺力终存,架琢珊瑚欠策勋。日暮闲窗何所似,灞陵憔悴故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