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师万里走东南,性学精微闻两三。
风月归来深体认,箪瓢自乐细沈涵。
岩前静索龟图秘,蜀口惊呼蚁战酣。
欲觅底寮整残断,峡天分借一屏岚。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
《见欧制干》是宋代诗人阳枋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见欧制干,朝代:宋代,作者:阳枋
那位师傅走了万里东南,对性学有着精深的了解,听说他已经归来,深刻地体会到了风月的美好。他放下了名利,自得其乐,内心深沉而含蓄。在山前静静地寻找着龟的图案,也听说蜀地口中惊呼蚁战的事情。他想去寻找那个整理残断的底寮,借用峡天的屏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追求内心自由与高远的人的形象。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这位师傅的赞颂和羡慕之情。这位师傅不拘泥于尘世的琐事,追求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和体验。他走遍了万里的东南,对性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也经历了风月的韵味。回归后,他已经超脱了尘世的喧嚣,自得其乐,内心深沉而丰富。
诗中提到他在山前寻找着龟的图案,这象征着他追求智慧和长寿的渴望。同时,蜀地口中惊呼蚁战的描写,给人一种战乱和动荡的感觉,也让人联想到社会的纷扰与烦忧。而他想去寻找整理底寮的愿望,则表现了他对于秩序和和谐的追求。
最后一句诗中提到峡天的屏障,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峡天的屏障可以被借用,意味着诗人希望借助某种力量或境界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超脱。整首诗通过对这位师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内心自由和超越尘世束缚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对智慧、秩序和和谐的追求。
沈沈百尺馀,功就岂斯须。汲早僧出定,凿新虫自无。藏源重嶂底,澄翳大空隅。此地如经劫,凉潭会共枯。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历阳南望极,岸远石城危。去梦惊潮断,行吟见雁随。淮帆向风阔,楚木落秋迟。到日应间卧,公心帝自知。
造化雕镌巧,真成一洞天。曾将修蟒逐,却许蛰龙眠。石现金刚足,泉流仙客田。炷香吾道者,色体尚依然。
公子风流更可人,仙家问讯柳湖春。烦公瓮下一杯水,洗我胸中百斛尘。
均为横目民,贤否天壤异。苟怀长者心,必徇君子义。道途分两岐,书木立标识。行人免颠迷,岂不亦一惠。大泽陷项王,亡楚固天意。奈何效田父,动以绐为智。军旅比骚动,所至迟迁避。有屋空无人,有人门亦闭。隔篱缪云云,前有佳店肆。荒榛狼虎间,日暮竟无诣。嘻其孰使然,险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