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竹差差合,青杉袅袅长。
人多表池槛,此乃亘山冈。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爲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爲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着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干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十七卷。
诗词:《涧舖岭道中四首》
朝代:宋代
作者:赵蕃
译文:
在涧舖岭道中,我写下了四首诗。
高大的竹子密密地生长,青杉修长地摇曳。
人们聚集在池塘的边,这里是延绵的山岭。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涧舖岭道中的景象,以及人们在那里的活动。诗人通过描绘巨竹的茂盛和青杉的优雅,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生机。同时,他也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喜爱和赞美。诗人还通过提到人们聚集在池塘边的情景,传达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通过对竹子和青杉的描写,展示了山林的壮丽和生机。诗人通过"差差合"和"袅袅长"等形容词,赋予了竹子和青杉一种优雅和婉约的形象。而"人多表池槛"的描写,使得整个景象更加生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自然的风景,又有人们的活动,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追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切感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人文的温暖。这首诗展示了赵蕃的才华和对自然的敏感,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
一岁犹未满,九泉何太深。唯馀卷书草,相对共伤心。
谢公故事常携妓,白傅高年自唱歌。更假红妆知有意,欲添尊酒十分多。
珠络玲珑,罗囊闲斗,酥怀暖麝相倚。百和花须,十分风韵,半袭凤箱重绮。茜垂西角,慵未揭、流苏春睡。熏度红薇院落,烟锁画屏沈水。温泉绛绡乍试。露华侵、透肌兰BC39。漫省浅溪月夜,暗浮花气。荀令如今老矣。但未减、韩郎旧风味。远寄相思,余熏梦里。
解舞清平乐,如今说向谁。红炉片雪上钳锤。打就金毛狮子、也堪疑。木女明开眼,泥人暗皱眉。蟠桃已是著花迟。不向春风一笑、待何时。
霅川今是辋川图,城郭中藏十顷湖。空说侯门深似海,得如簿领一亭无。
密雨随风,昨来一夜檐声溜。奈何孱愁。官路梅花瘦。赋得多情,怕到春时候。如今一病非因酒。试问君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