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厦长廊四面围,小栏霜雪两三枝。
帘帷壅蔽无人见,赖有中天日照知。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爲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爲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歷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一○四七)爲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謚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夏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集》爲底本,参校清张杰过录、孔继涵跋本(简称孔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干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史记》、《三国志》、《天臺续集》等书。另从《天台续集》、《宋诗略》等书辑得集外诗六首,附于卷末。
《槛竹》是宋代诗人夏竦的作品。这首诗以写竹为主题,通过描绘竹子在广厦长廊中的景象,表达出一种深邃的诗意。
诗中描述了广厦长廊四面被竹子所环绕。这些竹子在霜雪的覆盖下显得更加娇嫩,只有两三根露出小栏之上。帘帷遮挡住了视线,无人能够真正看到这些竹子的美丽。然而,幸好有中天的阳光透过帘帷的缝隙照射下来,让人们能够感受到竹子的存在。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景象,传达了一种深邃的诗意。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被视为高洁、坚韧和不屈的象征。诗中的竹子被描绘成隐匿而又坚强的存在,即使被遮挡住也能从天空中的光线中得到一些温暖和关注。这种形象寄托了诗人对于生命的理解和人生态度,表达了在逆境中仍然保持坚强和自我光明的信念。
这首诗以简洁而精练的语言描绘了竹子的景象,通过对竹子的隐喻,传达了深远的思考。诗人运用了光线和影子的意象,展示了一种看似幽暗实则充满希望的境况。整首诗以清新、寂静的氛围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意境,使读者不禁沉浸其中,感受到竹子那种与世无争、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首诗的赏析在于其简约而意味深长的描写方式,以及对竹子的隐喻所蕴含的诗意。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景象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一种坚韧、自我光明和希望的情感。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生命的韧性和坚持不懈的力量,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
竹屋临江岸,清宵兴自长。夜深倾北斗,叶落映横塘。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却愁南去棹,早晚到潇湘。
万指生涯一钵归,丛林宗尚默无机。道耕自信我寒槁,妙用相烦君发挥。薜荔藩篱秋蔓衍,女萝窗户月依衡。时时处处通消息,物象都卢入范围。
不能蚤岁作农夫,强学为儒途路迂。老有微官沾薄禄,钝无捷径上荣衢。遥峰窣堵似屏展,近岸拒霜如锦铺。莫笑吾庐大幽寂,眼前此景一村无。
看飘飘、万里去东流,道伊去如风。便锦缆危潮,青山御宿,烟雨啼红。愁是明朝酒醒,听著返魂钟。留得春如故,了不关侬。春亦去人远矣,是别情何薄,归兴何浓。但江南好□,未便到芙蓉。念今夜、初程何处,有何人、垂袖舞行宫。青青柳,留君如此,如此匆匆。
省斋先生太高寒,肯将好官傅好山。又告君王觅闲散,要读短檠三万卷。州家新画瑞雾图,渠莫错认何关渠?青原两公复双起,山川出云不在此。自怜无地寄病身,四海知己非无人。老穷只是诗自悟,春色撩人又成句。
为是仙才登望处,风光便似武陵春。闲花半落犹迷蝶,白鸟双飞不避人。树影兴馀侵枕簟,荷香坐久著衣巾。暂来此地非多日,明主那容借寇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