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次韵和呈,因以自见穷寂之态
华灯高宴水精宫。
浪花中。
意无穷。
十载江湖,重绾汉符铜。
应有青藜存往事,人缥缈,佩丁东。
卧听萧寺响疏钟。
渡溪风。
转空濛。
月上孤窗,邻唱有渔翁。
追念使君清坐久,歌一发,恨千里。
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政和五年进士。历官明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荆湖南路安抚使、镇江知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明州知府、知枢密院事。著有《龟溪集》。
沈与求,生于宋哲宗元祐元年,卒于高宗绍兴七年,年五十二岁。政和五年(1115)登进士第。累迁至明州通判。上疏论执政,迁兵部员外郎。自劾以为言苟不当,不应得迁;乃除殿中侍御史。尝取古今屯田利害,为集议二卷上之。累官御史中丞,知无不言,前后凡四百奏,言甚切直。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金人入寇,赞高宗亲征。累进知枢密院事。卒,谥忠敏。《宋史》卷三七二有传。
《江城子》是宋代沈与求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婉约派的风格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诗中以华灯高宴、水精宫为背景,描绘了繁华热闹的江城夜景,浪花中蕴含着无尽的意境。诗人通过这样的景象来反衬自己的穷寂之态,表达了对世俗喧嚣和浮华的厌倦。
诗人回顾了十年的江湖生涯,重绾汉符铜,象征着他在江湖中的身份和角色。他提到应该有一片青藜来保存过去的记忆,但现实却是人事如梦,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他躺在床上倾听萧寺的疏钟声,渡溪风带来的声音在空中飘荡。月亮升起,照射着孤窗,邻居唱歌的渔翁的声音隐约传来。这些景象和声音唤起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思念。
诗人追念使君的清雅坐久,对他的歌声产生了深深的怀念和遗憾,歌一发,恨千里。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对逝去时光和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忧伤。
这首诗词通过对江城夜景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描绘,展现了对虚妄浮华的疏离和对过去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它以婉约的笔触,细腻而含蓄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诗人的情感世界,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奕叶邯郸後,乘骢第一人。交情多旧雨,到处有阳春。磊落功名意,摧颓梦幻身。黄垆高可隐,何地著经纶。
飞来峰下水泉清,台沼经营不日成。胜境自超尘世外,何须方士觅蓬瀛。
未到名山梦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黄亭一夜风吹雨,似为游人洗俗尘。
老去筋骸转觉衰,閒忙犹复费支持。傍山新接龟头屋,为菊重编麂眼篱。仕宦已忘如隔世,力田断不似逢时。北窗高卧美无价,山鸟竟知吾是谁。
仙洞春深长薜萝,杜鹃花发蕙风和。善门有后浇松早,贫户无忧卖笋多。万古销沈终冢墓,二仪开辟几干戈。情知来去皆非实,醉后犹能作此歌。
殿庐护严外蕃宣,崔侯文武能兼全。石城之政列城先,迄今遗爱春与妍。尔来淮上提帅权,淮民歌舞且晏眠。术业可但朝路传,异域南首争骈肩。旧故顾念无愚贤,如我衰病霜满颠。眷眷未肯即弃捐,一纸缄春飞堕前。懶拙双足如绕缠,欲往谢之寻回船。每独念之几针毡,叔子北归气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