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高宴水精宫。
浪花中。
意无穷。
十载江湖,重绾汉符铜。
应有青藜存往事,人缥缈,佩丁东。
卧听萧寺响疏钟。
渡溪风。
转空濛。
月上孤窗,邻唱有渔翁。
追念使君清坐久,歌一发,恨千重。
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字必先,号龟溪,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政和五年进士。历官明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荆湖南路安抚使、镇江知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明州知府、知枢密院事。著有《龟溪集》。
沈与求,生于宋哲宗元祐元年,卒于高宗绍兴七年,年五十二岁。政和五年(1115)登进士第。累迁至明州通判。上疏论执政,迁兵部员外郎。自劾以为言苟不当,不应得迁;乃除殿中侍御史。尝取古今屯田利害,为集议二卷上之。累官御史中丞,知无不言,前后凡四百奏,言甚切直。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金人入寇,赞高宗亲征。累进知枢密院事。卒,谥忠敏。《宋史》卷三七二有传。
《江城子·华灯高宴水精宫》是沈与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华灯高宴水精宫,
在浪花中,意蕴无穷。
十年江湖历经磨难,
再次佩戴汉符铜。
应该有一片青藜保存着过往,
人们都如幻影般飘渺,
佩丁东方闪烁。
躺下来倾听萧寺里稀疏的钟声,
渡过溪流的风,一转眼就消散。
月亮升起孤独的窗前,
邻居唱着有渔翁的歌。
回忆起使君清雅的坐姿,
一曲歌唱发出,千重恨意。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华灯高宴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逝去人事的思念之情。诗人经历了十年江湖漂泊,再次佩戴汉符铜,象征着他的身份和历练。他希望过去的记忆能够保存下来,但人们的存在却如幻影般虚幻。他躺下来倾听稀疏的钟声,感受着渡过溪流的风,但这些美好的瞬间转瞬即逝。在孤独的窗前,他听到邻居唱着渔翁的歌,让他回忆起昔日的使君清雅坐姿,唱出了千重恨意。
赏析:
这首诗词以华灯高宴为背景,通过描绘具体的景象和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人事的思念之情。华灯高宴象征着繁华和快乐,水精宫的浪花中蕴含着深邃的意蕴。诗人通过重绾汉符铜表达了他历经江湖的艰辛和成长,同时也希望过去的青藜可以保存下来,但人们的存在却如幻影般虚幻不实。他倾听萧寺响疏钟声,感受渡过溪流的风,这些瞬间美好却又转瞬即逝。月亮升起孤独的窗前,邻居唱着渔翁的歌,使君清坐久的回忆和千重恨意在诗中交织在一起。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意境的笔触展示了沈与求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和思考。
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牙。闻香已入中都府,团品争传太傅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吴中内史才多少,从此莼羹不足跨。
楼上正临宫外,人间不见仙家。寒食轻烟薄雾,满城明月梨花。
寂寂丹江夜色空,风尘郡国叹飘蓬。岂无佐吏如殷浩,雅有中郎识顾雍。雪霰微茫渔火外,星河摇落戍楼东。怜君尚策青丝骑,却与山阴访戴同。
处和无近累。天然有胜质。萧瑟负高情。耿介怀秋实。义贵良为重。兰摧非所恤。一罢平生言。宁知携手日。
茂苑行春罢,携琴又向东。潮声数里外,山色半城中。帆带桃花雨,衣翻柳叶风。岛夷闻善政,为有舶船通。
莫向空山恼病僧,暮云台殿异乡人。多时不识巴江路,守着浓花哭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