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江宁夹口三首》

茅屋沧洲一酒旗,午烟孤起隔林炊。
江清日暖芦花转,只似春风柳絮时。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江宁夹口三首》
作者:王安石(宋代)

茅屋沧洲一酒旗,
午烟孤起隔林炊。
江清日暖芦花转,
只似春风柳絮时。

中文译文:
在江宁夹口的茅屋上,一面酒旗在苍茫的洲上飘扬,
午时的烟雾孤独升起,隔着林木炊烟飘荡。
江水清澈,阳光温暖,芦花在转动,
宛如春风中柳絮飞舞的时刻。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江宁夹口的景色和氛围。诗人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表现了江水清澈、阳光温暖的景象。茅屋上的酒旗、午时的烟雾、隔林飘荡的炊烟,都给人一种宁静而宜人的感觉。诗中的芦花转动,仿佛春风中柳絮飞舞的景象,给人带来了一种轻盈和生机的感受。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江宁夹口的美景。茅屋、江水、阳光、炊烟等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自然环境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种宁静、温暖和愉悦的心境中。诗中的芦花转动,与春风中的柳絮相比,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痴迷和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以宁静和愉悦的心灵享受。

  • 《寄怀子进昆仲三首》

    闻道筑堂名遂初,规模浑是退居图。藏书自有三万轴,种橘何多二百株。我似杜陵宁老蜀,君如张翰已归吴。诗成把酒遥相属,门外北风方怒呼。

  • 《两处》

    楼上澹山横,楼前沟水清。怜山又怜水,两处总牵情。

  • 《东皋十首》

    屋名尽挂陶家牓,人物应惭菊畔身。解作文章肯归去,不应陶后说无人。

  • 《喜三十二北来》

    吾家全盛时,冠盖霭云屯。上车入华省,下车趋里门。宗族百余人,圭璋叠璵璠。胡尘暗河洛,分散各南奔。豫章老风霜,宁有枝叶繁。识者犹爱重,和为千岁根。闻汝居沈黎,乡党颇见尊。尚蒙五世泽,勿鄙三家村。当令化箕子,所在诵文元。念汝今远来,白首共盘飧。会合良亦难,乱离

  • 《庄恪太子挽词二首》

    晓漏启严城,宫臣缟素行。灵仪先卤簿,新谥在铭旌。云晦郊原色,风连霰雪声。凄凉望苑路,春草即应生。寒日青宫闭,玄堂渭水滨。华夷笺乍绝,凶吉礼空新。薤露歌连哭,泉扉夜作晨。吹笙今一去,千古在逡巡。

  • 《酬人雨后玩竹》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