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箫声远忆骖鸾。
几悲欢。
带罗宽。
且对花前,痛饮莫留残。
归去小窗明月在,云一缕,玉千竿。
吴霜应点鬓云斑。
绮窗闲。
梦连环。
说与东风,归意有无间。
芳草姑苏台下路,和泪看,小屏山。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诗词:《江神子(和陈仁和韵)》
作者:辛弃疾(宋代)
内容:
玉箫声远忆骖鸾。
几悲欢。带罗宽。
且对花前,痛饮莫留残。
归去小窗明月在,云一缕,玉千竿。
吴霜应点鬓云斑。
绮窗闲。梦连环。
说与东风,归意有无间。
芳草姑苏台下路,和泪看,小屏山。
中文译文:
回忆起玉箫的声音,远远地想起骖鸾(古代传说中的美丽神马)。
多少悲伤和欢乐。扣带宽松。
暂且对着花前,痛饮不要剩余的酒。
回到家中,小窗外明亮的月光,一缕云彩,玉竿的倒影。
吴地的霜应该已点缀上鬓发的斑白。
在华丽的窗前,闲坐着。连续的梦境。
告诉东风,回家的意思是否有了隔阂。
芳草茂盛的姑苏台下的路,含着眼泪看着,小屏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辛弃疾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过去事物的怀念和对归乡的渴望。
诗的开头,玉箫声远远地勾起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他想起了美丽的骖鸾。接着,诗人表达了他的情感,他经历了许多悲伤和欢乐,现在他希望能够放松心情。
在花前,诗人痛饮一番,不让酒剩余,以表达他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美好的珍惜。回到家中,他看到小窗外明亮的月光和云彩,这些景象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吴地的霜点缀着他的鬓发,显示出岁月的痕迹。
在华丽的窗前,诗人闲坐,沉浸在连续的梦境之中。他向东风述说着回家的心意,思考着回归的可能性和隔阂。
最后两句以姑苏台下的芳草盛景为背景,诗人含着泪水凝望着这片美景,小屏山成为他心中情感的寄托。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抒发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环境相结合,展现了对人生和归途的深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是辛弃疾独特才情的体现。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两不见。但相思。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远水犹归壑,征人合忆乡。泣多盈袖血,吟苦满头霜。楚国连天浪,衡门到海荒。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
谁扰奚山众,焚林兽已穷。徙薪能远虑,下濑得深攻。南峤肩随息,中朝论愈公。但知分谤喜,宁肯自论功。
芦沟河上度旃车。行路看宫娃。古殿吴时花草,奚琴塞外风沙。天荒地老,池台何处,罗绮谁家。梦里数行灯火,皇州依旧繁华。
昨日离城市,白云空往还。松风清耳目,端的胜人间。
官闲无事只深禅,斋戒何曾废客烟。总是老夫贪佛日,未妨天眼识公年。江湖满意藏诗笥,鸥鸟无心傍客船。参井黄昏云雾里,光明犹有一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