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棘君尚栖,匏瓜吾岂系。
念离当夏首,漂泊指炎裔。
江海非堕游,田园失归计。
定山既早发,渔浦亦宵济。
泛泛随波澜,行行任舻枻。
故林日已远,群木坐成翳。
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牀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常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採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与故人剧饮懽甚,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当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媿者,浩然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复出一首)
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
枳棘君尚栖,匏瓜吾岂系。
念离当夏首,漂泊指炎裔。
江海非堕游,田园失归计。
定山既早发,渔浦亦宵济。
泛泛随波澜,行行任舻枻。
故林日已远,群木坐成翳。
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
这首诗是唐代孟浩然创作的一首诗,题为《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诗中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逝去时光的思索。
诗中以枳棘和匏瓜来比喻诗人和他的朋友之间的关系,在离别之际,诗人感慨万分,表达出对友谊的珍惜和不舍。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要离开的原因是指向夏天的远方,漂泊于炎热之地。他在江海间游荡,远离了家园,失去了回归的计划。诗人对于离乡背井和漂泊生活的不安和迷茫感到痛苦。
然后诗人提到自己离开了匆匆忙忙,定去了天台。天台山是中国著名的山峰,也是佛教名山,被诗人看作是一个远离尘嚣和纷扰的地方。这里的"定山"可以有离开的意思。
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从渔浦乘船出发,在夜晚中渡过了大海。泛泛随波澜,行行任舻枻,表现了诗人的行旅之苦和艰辛。
最后诗人用"故林已远,群木坐成翳"来表达自己距离故乡已经很遥远,回去的路也变得难以找到。他借这一景象表达了对往事逝去和失去自己归属的无奈。
最后两句诗"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表达了诗人对羽人(佛教中指僧人)寻求超脱的向往,也表达了诗人作为凡人的离去之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离开家园,漂泊他乡的心境和无助感。通过用典和意象的运用,诗人表达了对友谊和归属的思考。整首诗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逝去时光的思索,具有深沉的诗意和情感。
回肠病骨两惊秋,已作衰翁未白头。天上有星宁免客,人间无地可埋忧。车翻落日何曾定,臂化鸣鴞岂易求。莫就离鸿寄归思,离鸿身世更悠悠。
咸驻目于垂螺,将应声而曳茧。岂无本事,愿吐妍辞。答眄流席上,发水调于歌唇;色授裾边,属河东之才子。未满飞鹣之愿,已成别鹄之悲。折荷柄而愁缕无穷,翦鲛绡而泪珠难贯。因成绝唱,少相清欢。遣情随杯酒滴郎心。不忍重开翡翠衾。封却软绡看锦水,水痕不似泪痕深。歌罢舞停
露积成山百种收,渔梁亦自富虾鳟。无羊说梦非真事,岂见元丰第二秋。
鹤骨何能尔,龙姿或果然。锋棱四面峻,节操一生坚。界纸书堪使,敲针钓最便。从教方有碍,终不效规圆。
吾昔与汝辈,读书常闭门。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壁立千峰峻,淙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泪沾明月峡,心断鶺鸰原。离阔星难聚,秋深露易繁。因君下南楚,书此寄乡园。
粉痕闲印玉尖纤,啼红傍晚奁。旧寒新暖尚相兼,梅疏待雪添。春冉冉,恨恹恹,章台对卷帘。个人鞭影弄凉蟾,楼前侧帽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