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荷枯苇一方池,溪上鵁鶄坐得知。
何事月寒风露下,挛拳孤影在风枝。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鵁鶄》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张耒。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败荷枯苇一方池,
溪上鵁鶄坐得知。
何事月寒风露下,
挛拳孤影在风枝。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冷寂的秋夜景象。在一个枯败的荷叶和枯萎的芦苇环绕的小池塘边,一只鵁鶄(一种水鸟)独自栖息在溪流上。在寒冷的月光、冷风和露水的映衬下,它孤寂地坐在风摇的枝条上,显得十分凄凉。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细腻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凄凉之情。首句以败荷枯苇和池塘的形象,展现了秋天的凋零和寂寞。第二句描绘了一只鵁鶄独自栖息在溪流上,它像是在思考着什么,似乎是对周围环境的洞察和感知。第三句以月寒、风露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寒冷和孤寂的氛围。最后一句以挛拳孤影在风枝的形象,将鵁鶄的孤独形象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的凄凉和孤寂意象,引发读者对人生的反思和对孤独的感同身受。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情感的交融,也展示了宋代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的艺术。
道闭宁濡足,时平亦括囊。故人登世帝,清濑自吾乡。渭叟非真钓,商奴是诈狂。先生不可问,天外一鸾翔。
苏秦鞭疋马,六国饱风烟。累累悬肘下,郭外惭无田。
洛阳一少年,善达古今事。意欲隳单于,慨然陈五饵。当时长安以为笑,今日施行获其利。信哉敢谓胡无人,岁岁叩关来请吏。
欲辨今亡孔与黄,乃占未卜是何祥。鹿蕉覆处难分郑,蝴蝶飞来已化庄。树底君臣浮绿蚁,枕中勋业饭黄粱。唯应一笑希夷叟,尘世茫茫叹夜长。
本欲云雨化,却随波浪翻。一沾太常第,十过潼关门。志力且虚弃,功名谁复论。主人故相问,惭笑不能言。
文皇嗜好非声色,偶爱兰亭亦其癖。河南犹恐后来闻,竟使昭陵饿真迹。世閒能悟知几人,墨本珍传意愈勤。有似春云隐明月,光影还到行江分。法曹得此深恨晚,有客携从大梁远。多言南渡罕曾见,大胜薛家蝉翼本。嗟我学书从少年,较计点画分媸妍。老拈撅笔万事懒,忽见锦轴心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