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郊行》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柔桑采尽绿阴稀,
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
如何勤苦尚凶饥。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郊外行走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描绘了柔软的桑树采摘完了绿叶,稀疏了树荫;经过芦苇地,看到蚕茧密集、丰满肥大。作者在路上与村民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习俗,了解他们面对的勤劳和贫困的苦难。
赏析:
《郊行》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郊外的景色和农村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和贫困生活的关切和同情之情。通过描写桑树的变化和蚕茧的丰盈,展现了大自然的变迁和农民勤劳的成果。作者在与村民交谈时表达了对他们生活的关注,同时也提醒读者要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处境。
这首诗词简练而质朴,用意深远。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传递了一种温暖的人情和对生活的关怀。诗中描述的景色和情感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这首诗词在王安石的作品中属于代表性的田园诗篇,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浮名镜边尘,骄气炉上雪。胡为认而有,引满犹不发。有怀东方人,书眼高照月。纾徐如行云,去就不尔屑。
六出飘来万户粘,越王台上舞纤纤。粉痕冷浸鸳鸯瓦,玉屑晴穿翡翠帘。到处楼台堆白璧,几时村店辨青帘。山阴满路春明柳,无数飞花一夕添。
珠团绿锦趁晴摊,凉荫龟鱼六月寒。背日开花非芡比,荒年收实当蔬餐。一方锦里消清暑,五瓣阑干俯碧澜。漠漠水天谁唱晚,苕溪翠展夕阳残。
结庐兄弟近长安,弊却儒冠竟不弹。自茹芝来轻汉召,肯将瓜去博唐官。贫多乐事清无尽,手写新诗墨未乾。史笔须评隐君传,姓名应作古人看。
十年曾作犍为令,四脉尝闻愍俗诗。共叹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谏致戎麾。会稽特欲荣翁子,冯翊犹将试望之。船系河堤无几日,南公应已怪来迟。
固元精,收听视。物外身无此地。接子谬,季真非。无为翻有为。但心虚,教腹实。密与寥天为一。华阳洞,广寒宫。人人方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