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接伴北使至乐寿寄高阳安抚吴仲庶待制》

道路传闻北守贤,就中清尚是河间。
辕门卧鼓军无警,幕府赓歌笔不间。
只合论思居禁闼,岂宜留滞在边关。
宁容旧客升堂室,拟请新篇满箧还。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接伴北使至乐寿寄高阳安抚吴仲庶待制》是苏颂所作的一首诗词。该诗词描述了作者苏颂接待北方使者并寄词给高阳安抚吴仲庶待制的情景。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道路传闻北守贤,
就中清尚是河间。
辕门卧鼓军无警,
幕府赓歌笔不间。
只合论思居禁闼,
岂宜留滞在边关。
宁容旧客升堂室,
拟请新篇满箧还。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颂对北方贤才的称赞和对高阳安抚吴仲庶待制的问候。诗中以清雅的笔触描绘了北方贤才的声名远扬,其中以河间的贤人最为卓越。诗人提到辕门卧鼓,意味着军队平静无忧,没有警报的声音,表明国家安宁稳定。而幕府中的歌声和笔墨交替,意味着政治和文化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诗人苏颂认为自己应当在宫廷内部讨论治国之策,而不适合滞留在边关。他认为他的位置是在禁闼之中,与国家重要事务相关。他希望高阳安抚吴仲庶待制能够容纳他这个旧友,让他在朝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苏颂表达了自己希望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的愿望,准备带去一篇篇新的文章,充满满满一箱的才思。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颂对国家政治和文化的关注,以及他对自己在朝廷中发挥作用的渴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婉转的语言,诗人表达了对北方贤才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期望,同时也展示了他自己的志向和才华。整首诗词凭借着婉约的意境和情感的流露,体现了苏颂作为一位文人官员的风范。

  • 《武夷》

    千古武夷山,来寻九转丹。云封拜章石,月洗步虚坛。白玉何劳煮,丹霞自可餐。未穷溪九曲,赖有画图看。

  • 《洛花不望而至次相兄韵》

    多谢吴中客,移花五亩园。灰心劳远梦,茧足蹈前言。定是黄金蕊,真须白玉尊。从今付幽赏,不用赋招魂。

  • 《牧儿》

    磊块胸怀漫不平,牧儿横草耤功名。韩彭不载貂蝉死,牛背斜阳且意行。

  • 《采莲(煞衮)》

    吾皇喜。光宠无贰。玉带金鱼荣贵。或者疑之。岂识圣明,曾主斯乡,尝相与尽缱绻,胶漆何可相离。今日风云合契。此实天意。吾皇圣寿无极,享晏粲千载相逢,我翁亦昌炽。永作升平上瑞。

  • 《谢朱南塘借已田为易陆宅山建玉宸道宇》

    好山未易得,况此不多山。靡迤八九丘,远眎犹弹丸。几载谋一区,经营何其艰。尺求而寸予。往往人所悭。丙舍西复西,一岑颇巑屼。其坡委蛇垂,宛若萦带鞶。又类立大纛,转帜风飞翻。其中似掌平,可为宫与坛。荷君割膏腴,易置为我懽。斯举昔罕闻,岂但今所难。得以奉帝尊,峻阁

  • 《寄杨应之》

    应之蹉跎三十九,犹着青衫困尘垢。高才逸气老益奇,我每事之安敢友。逢时则驾子何患,有才未用谁之丑。暴得从来失常速,徐驱未用鞭其后。扫除万事付之命,收拾至乐归之酒。闻公颇以饮自名,我亦抗衡能至斗。京师常恨酒不足,贫旅仅得餬其口。乃知一饮尚间关,功垂万古知难偶。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