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狂书更逸,近岁不胜多。
太半落天下,未还安乐窝。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借出诗》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诗狂书更逸,
近岁不胜多。
太半落天下,
未还安乐窝。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邵雍对自己诗才的激情和不满。他感叹自己近年来所写的诗篇繁多,但并未得到应有的赞誉和认可。邵雍形容自己是一个狂热的诗人,不断书写诗篇,但这种热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赏析:
这首诗词反映了邵雍作为一名诗人的心态和境遇。诗人感叹自己近年来不断书写诗篇,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和回报。他用"诗狂书更逸"来形容自己的热情和才华,表达了他对于创作的痴迷和投入。然而,尽管他的作品数量众多,却未能在文坛上获得应有的成就和荣耀。
诗中的"太半落天下,未还安乐窝"表达了邵雍对自己作品受到冷遇的失望和不满。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应该得到更多的赏识和回报,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太半落天下"意味着他的作品只是被埋没在了尘世之中,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未还安乐窝"则暗示着他的才华和努力还没有找到应有的归宿和满足。
这首诗词通过表达诗人的失落和不满,展现了邵雍对自己创作才华的自信和追求。它也反映了邵雍作为一名文人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文学创作和文人命运的苦涩和无奈。
两山相负为峰麓,流水重重注溪谷。游人上寻流水源,未觉崎岖病双足。山深下视云漫漫,径垂石底千屈盘。松林阴森白日静,忽惊人世如奔湍。客行不避苦寒出,僧定端居不下席。人生嗟与草木同,置身所在由初植。堂中白佛青髻鬟,气象冲淡非人间。坐令远客厌奔走,径欲筑室依空山。
剩种秫秔供靖节,要餐杞菊学天随。不知底事池塘梦,犹到边城月暗时。
清世文章日月悬,无才唯幸乐丰年。游山太室更少室,看水伊川又洛川。古有孟轲难语觉,时无颜子易为贤。读书每到天根处,长惧诸公问极玄。
堂上织流黄,堂前看月光。羞见天孙度,低头入洞房。
晋画唐吟老愈奇,堪嗟动转是风机。幸能栩栩形中去,何不蘧蘧梦里归。
幽趣无人会,云依远岫行。寒塘时拨刺,古木屡敲铿。壁壳拖涎钝,花飞度粉轻。山泉烹石鼎,孤啜不胜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