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自谤如来,何因得辨才。
和风三二月,花发为谁开。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诗词:《金刚随机无尽颂·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中文译文:
金刚随机无尽颂,第二十一章:非说所说
诗意:
这首诗出自宋代释印肃之手,是《金刚随机无尽颂》中的第二十一章。诗人通过表达自谤如来的心境,探讨了自己才智的归属问题。在和风吹拂的三月二月里,诗人思考着绽放的花朵究竟为谁而开。
赏析:
这首诗以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思考。首先,诗人自称为自谤如来,表达了他对自己才智的怀疑和自责之情。他在思考自己的才智是否能够与如来相辨,是否能够在佛教智慧的境界中有所体悟。
诗中提到的“和风三二月,花发为谁开”,以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三二月是春天的时节,和风轻拂,花朵绽放。然而,诗人却在思考花朵开放的目的和意义。花朵是为了谁而开放的?这个问题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人生意义和存在价值的追问。
整首诗通过对自我怀疑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迷茫。诗人对自己才智的怀疑以及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和智慧的思考与探索。这种思考和追问使得诗词充满了哲学和禅宗的意味,展现了宋代诗人的深邃思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闭户跏趺意已清,炉香烧尽一灯明。空庭叶落知多少,一任西风百种声。
我老倦吟哦,君诗如渊明。秀句出閒暇,熏然有余情。寒深雪意浅,颇厌十日晴。东邻买婵娟,一斛明珠轻。借我一面看,诗人岂狂生。
映林映日一般红,吹落吹开总是风。可惜撷芳人不见,一时分付与游蜂。
十里为一候,奔腾南海来。封章伯游切,诗句少陵哀。异县岁月改,前年霜雪摧。筠笼今远寄,珍重手亲开。
林高动轻籁,云静天无风。缥缈笙空下,依稀鸾佩逢。
时光盛逼。杯盘渐渐来收拾。主人便欲连客。末后殷勤,一著怎生得。来时便有归时刻。归时便是来时迹。世间万事曾经历。只看如今,无不散筵席。